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者的人间情怀 (陈平原) 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内圣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者的人间情怀      (陈平原)

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内圣外王,做官是正途。只有做官,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才可能实现,故读书人很少满足于单纯的“清议”。民国以来,一方面是仕途不大顺利(科举制度已被废除),一方面是西方政治思想的输入,不少读书人不再以做官为唯一出路,而是发展其文化批判性格(近乎“清议”)。当官的固然看不起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看不起当官的,起码表面上形成了两种读书人间的对峙。清流们将政治视为肮脏的勾当,将学者文人的从政称为“堕落”,其结果只能人为地扩大政治权威与知识集团的距离。我主张有能力有兴趣的读书人不妨从政,只是不该顶着“管理教授”或“管理研究员”的头衔,那显得对“政治”缺乏诚意和自信。读书人从政,切忌“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样必然一事无成。

相对来说,知识者比较容易认同或欣赏学者(述学)和舆论家(文化批判)的角色。但这两者也自有其困境。本世纪初到抗战以前,好多知识分子自办报刊书局,形成了一种制约政府影响决策的舆论力量。从事这一活动的知识者,主要起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如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还有办《京报》的邵飘萍、办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力主教育救国的陶行知等,也属这一行列。这些“舆论家”(借用胡适的概念),可能并非专门学者,也不从事直接的政治运作,而是以民间的文化人身份对社会发言,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

其实,从政或议政的知识者的命运,并非我关注的重心;我常想的是,选择“述学”的知识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间情怀,又发挥其专业特长。我的想法说来很简单,首先是为学术而学术,其次是保持人间情怀——前者是学者风范,后者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公民)本色。两者并行不悖,又不能互相混淆。这里有几个假设:一、在实际生活中,有可能做到学术归学术,政治归政治;二、作为学者,可以关心也可以不关心政治;三、学者之关心政治,主要体现一种人间情怀而不是社会责任。相对来说,自然科学家和意识形态色彩不太明显的学科的专家,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比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都是既述学又议政,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扰。可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就比较难以做到这一点。

政治家要求学术为政治服务,这可以理解;有趣的是,中国学者也对“脱离政治”的学术不大热心,即便从事也都颇有负罪感。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倡“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的人格”,可任公先生首先自己就做不到这一点。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徘徊,并非只是受制于启蒙与救亡的冲突,更深深根植于中国学术传统。作为学者,其著述倘若无关世用,连自己都于心不安。东林党人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写照,难怪其对无关兴亡的纯粹知识普遍不感兴趣。在已经充分专业化的西方社会,知识分子追求学术的文化批判功能;而在中国,肯定专业化趋势,严格区分政治与学术,才有可能摆脱“借学术谈政治”的困境。

当然,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我不谈学者的“社会责任”或“政治意识”,而是“人间情怀”,基于如下考虑:首先,作为专门学者,对现实政治斗争采取关注而非直接介入的态度。并非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是承认政治运作的复杂性。读书人倘若过高估计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位置,除非不问政,否则开口即露导师心态。那很容易流于为抗议而抗议,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其次,万一我议政,那也只不过是保持古代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道德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是社会交给的“责任”。也许我没有独立的见解,为了这“责任”我得编出一套自己也不大相信的政治纲领;也许我不想介入某一政治活动,为了这“责任”我不能坐视不管……如此冠冕堂皇的“社会责任”,实在误人误己。再次,“明星学者”的专业特长在政治活动中往往毫无用处——这是两种不同的游戏,没必要硬给自己戴高帽。因此,读书人应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若如是,则幸甚。         

 (1991年4月中旬(初刊《读书》1993年5期))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民国以来,读书人不再以做官为唯一出路,主要是为了发展其文化批判性格。

B.五四时期,鲁迅、胡适等知识者以民间的文化人身份对社会发言,起到了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作用。

C.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既能保持其人间情怀,又能发挥其专业特长。

D.梁启超提出了“为学术而学术”,可是他自己也做不到这一点,主要原因还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制约。

E. 西方知识分子追求学术的文化批判功能,原因是西方社会的充分专业化。

2.根据文意,下列行为没有体现学者的人间情怀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

B.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 出于对道德沦丧、教化不行的社会文化现象的不满,朱熹认为必须行其“政教”,于是写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

D.阎若璩二十岁读《尚书》,发现古文尚书有可疑之处,遂穷三十余年的研究考证,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3.从全文看,作者对“读书人从政”的态度是什么?(4分)

4.本文题目是“学者的人间情怀”,请通读全文,概括“人间情怀”的含意(4分)

 

1.AD 2.D 3.(1)有能力有兴趣的读书人不妨从政。读书人从政不要遮遮掩掩,不要有太多的虚头衔。(2)更倾向于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每点2分,满分4分) 4.(1)对现实政治斗争采取关注而非直接介入的态度。(2)万一议政,那也只不过是保持古代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道德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是社会交给的“责任”。(每点2分,满分4分。) 【解析】 1.A,原文是“不少读书人不再以做官为唯一出路,而是发展其文化批判性格”,这两句不存在因果关系。D,原文是“并非只是受制于启蒙与救亡的冲突,更深深根植于中国学术传统”,后者是主要原因。 2.D项体现的是学者的纯学术研究。 3.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面句子依次填到横线上,语意连贯、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些对前途悲观的人、谈话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不断地大诉苦水,接连地唉声叹气,使交谈的人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①相反,他们强烈地希望得到他人肯定,说他有着非凡的天赋、有着不寻常的水平等等。

②与他们进行交流,应该恰当地肯定他的特长,赞扬他的成绩,给其注入蓬勃向上的活力。③与这种人进行交流,要给其注入活力增其信心。

④人活在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⑤在唉声叹气者的心里,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能力差、抱负小。

⑥这样的话,他们会对你非常亲近,并且对你充满感激。

A. ④⑤③②①⑥   B. ⑤①②⑥③④    C. ④③⑤①②⑥   D. ②⑥④③⑤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交互性的网络特点,使当代青年的文化需求更具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应将教育选择的“遥控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

B.国家旅游局局长王志发说,截止去年底,共有30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或龙头产业。

C.很多父母从来不告诉孩子信用卡的工作原理,孩子们只看到一张能满足自己欲望的神奇卡片,这难保他们成人后滥用信用卡。应让孩子们认识到,与家人一起共度开心时光比花多少钱都重要。

D.工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表示,工商总局是否纳入公职律师试点,对于推进依法行政、预防和化解社会纠纷、加强工商执法队伍具有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银行客户经理为何可以肆无忌惮地通过个人征信报告牟利?个人信息亟需制定专门的综合性信息安全法律,高层次的个人信息立法间不容发;而且所制定的法律不应该“光打苍蝇,不打老虎”,任何涉事个人和单位都应被追究责任。

A. 肆无忌惮   B. 亟需    C. 间不容发   D. 光打苍蝇,不打老虎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那/古/板  文思密/百福并

B.湖/血 附/带/

C.肘/度  红/实 安步车/螳臂

D.偏/益 巨/糟慢咽/咬文

 

查看答案

作文

请以“没时间”或“有时间”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