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1.D 2.D 3.B 【解析】 1.原文说的是“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故选项中“并不反感”的说法是颠倒是非。 2.4段末句提到“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李清照重视词音乐性的主张,应该可以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原文第三段说“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并没有得出“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结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车标语”文化也越来越值得我们品味把玩。请从下面车尾标语中任选一则,写一段鉴赏性文字(不少于40字),并自拟一则车标语。(5分)

①距离产生美。 ②你让我也让,心宽路更宽。

(1)鉴赏性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尾标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并且使语段语意完整。(6分)

大自然的山水日月,花木鸟兽都给人无穷的启迪。那一片沉思、寂静的空山,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邃                                           

                              。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调结构的关键在于启动内需,而启动内需的关键不仅是要让老百姓敢消费,更要老百姓有钱消费。

B.由于我国义务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在买单,国家应该在宏观层面出台相关法律与措施,比如按接受外来务工子弟给农民工接受地发放一定数量的义务教育费等。

C.外国友人突然到访我公司,亟需现场翻译,而在场的所有人当中,只有高启明跟陈璐学过德语,能不能完成任务,还真不好说。

D.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是中国教育转型过程中的崭新尝试,提高了自主招生笔试环节的效率,但同时也使得自主招生的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存有不少争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推波助澜,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