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的通行证多种多样。毫无疑问,...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的通行证多种多样。毫无疑问,聪明、勇气、美貌等等都可以让人更加快捷地登上成功的殿堂。但是,有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因此而丢了性命;也有人因逞匹夫之勇,而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由此看来,要让人生的通行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应该遵循某些原则,注意某些问题。

请全面理解上述材料,以“用好人生的通行证”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照201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略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3.嗟乎!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4.吾师道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5.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教人者固以无有不教为与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教以待人之悟。故有所启焉,以开示其所未知,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自怀愤憾以不宁,乃一示以方,而欣然请事也。(王夫之《四书训义》)

1.孔子和王夫之都倡导        的教育原则。教师“不启”“不发”的目的是        (此空请从第二段文字中摘录词语回答)。(2分)

2.综合这两段文字,说说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记,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谢朓

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沧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注]①“江丞”,即江孝嗣,“丞”,官名,是正职官的辅佐。他是谢朓的同僚,当时带兵驻守在北方的琅邪城(今山东胶南),因苦于驻地生活,思念故乡亲人,写了一首《北戍琅邪城》诗赠谢朓。故谢朓写了这首诗以勉励江孝嗣。   ②阿(ē)阁:四面都有檐霤的楼阁。    ③京洛:指当时的京都建康。    ④夫君:称友人。《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差参兮谁思?”

1.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2.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最后四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影  子

波兰)普鲁斯

天上的阳光渐渐熄灭了,地面的薄暮慢慢升起来。薄暮——这是夜大军的前哨。这支凶猛的夜大军自古以来就和白日永恒地厮杀着:它总是朝败暮胜、主宰着从日落到日出之间的宇宙,一到白天就全线溃退,躲在隐蔽的地方窥伺着。

它躲在深山峡谷里,城市地窖中,森林密丛间,阴沉的湖泊深处;它隐身在原始的地下岩洞,矿井和深沟,屋角和墙窟。它慢慢地布开,悄悄地扩散,终于充满各个幽暗的角落。它潜伏在树皮的裂缝里,衣裙的褶皱间,躺在最细的砂粒下面,缠在最薄的蛛网中,伺机出动。虽然从一个地方把它赶走,那也只不过是暂时的退让,它仍然要选择良宵,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还要努力夺取新阵地,最后吞没整个世界。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

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你从哪儿来?是何处人氏?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有妻室和母亲吗?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你有儿女吗?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搂住你的脖子?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

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扫院人。“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有。”

“他的房间在哪儿?”“喏,就是那间小屋。”

门好像已经上锁。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点灯人不在家里。

“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唉——唉!”扫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永远不在了!他昨天已经入土。他死了。”

扫院人默然沉思。

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点灯人?”他重复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

“不过,他睡得准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

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抔黄土也没能找到。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坠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1.文章开头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黑暗的凌厉攻势,有什么作用?(3分)

2.文章画线部分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请作赏析。(4分)

3.简析“我”两次拜访点灯人时扫院人的心理变化,并说说文章设置这一情节的意图。(4分)

4.文章为什么以“影子”作为标题?请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节结构两个角度加以分析。(4分)

5.文中末段写到,“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人们怎样才能走出人生的黑暗和泥泞?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举例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很多人都会同意,富是一个经济概念,指物质生活资源丰裕,人拥有很多很多超出个人基本生活需要的财产和收入,不仅不用为衣食住行担忧,而且还囤积了许多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东西。前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是国际著名的贪官,其夫人仪表雍容富丽,风情万种,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她拥有很多很多的衣橱,光鞋柜里就有三千双鞋子。以一双纤细的脚丫去拥有数千双鞋子,这就叫作富。

对富的理解很容易达成共识,但对贵的理解却有歧义。

贵和高经常被镶嵌在一起来使用:高贵。高有超出、超越水平线以上的意思,贵指的事物具有超出原价或均价的价值。是人的什么东西获得了超出原价或均价的价值呢?许多人把高贵理解为社会地位、社会身份高,超出普通百姓芸芸众生,是人上之人。许多人要的就是山顶上小草的风光,认为它比山谷里的青松要高贵。这种把高贵等同于权贵的理解,是一种势利、媚俗的理解,它把贵当成一个政治学概念,所参照的是社会权力体系中人所处地位的高低。在社会场面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假借对财富和权力的占有把自己支撑起来,变得高大伟岸,持一种凌驾和俯冲的姿势,一旦抽掉那些支架,人就像被戳破的气球萎缩下去,拎都拎不起来,显出了人性的虚弱和颓废。

对贵的政治学理解实际上把它当成了富的延伸,意指人在权力地位上的过剩和富余,没有精神上超越性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追求比别人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为此不惜牺牲社会人群的利益,是想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之上。这种追求本身极其低俗甚至是恶俗,没有什么高贵可言。权力可以调配社会财富资源,使之集中在某一部分或某一个人身上,使其成为富人,却不能直接改变他内心品性的卑鄙,使之摇身一变成为贵人。

对贵的含义的另一种理解,是人本学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从人所拥有和假借的身外之物,而是从人本身来认识和评价人,把贵理解为一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品性,也就是人的精神品位和心灵境界,以及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象,具有某种超越性,具有超越世俗凡尘的气度风范。这种理解不看你兜里的钱有多少位数,也不看你手中权力是什么级别,也不看你的出身背景有多么显赫,总之,不看你身上穿什么马甲,就看你作为一个赤裸裸的人是什么质地,在什么位格上。是小草,长到山顶上也不过是小草;是青松,长在深谷里也依然是青松。这种人本主义的理解源自于古老的文化。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对人性成就给予了超出社会成就的评价,并将人性成就看成是社会成就的根基。在这种文化中,最高贵的人不是拥有财富和权力最多的人,不是皇帝天子,而是在人性修养上趋于完备的君子、圣人、真人,权贵往往是带有贬义的,富人的地位更为低下。

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富是一个横向坐标,贵是一个纵向坐标。富裕体现人生活的数量和同一水平面上铺排的宽度,贵体现生命品质和生活质量的晋升,关乎人性的净化和升华,关乎心灵受约束的程度,决定人能否获得尊严、优雅、有意境。物质生活的水平取决于物质要素的积累,人能否成为一个富人,取决于他能否获取、占有尽可能多的物质与权力;而人能否具有超越世俗凡尘的高贵气度,人的生活能否具有上乘的品质,取决于生活主体(即人本身)的精神涵养,取决于人的精神在多大程度上摆脱对物质和权力的沉迷和依附,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豁达开来,活得清明和洒脱。古人有言: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的心灵圆满自足,没有向外的趋附,这就是高贵的终极意义。

                                            (孔见《富而不贵的生活》节选)

1.下列各句中,对“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

A.贵即高贵,指的是社会地位、社会身份高,超出普通百姓芸芸众生,是人上之人。

B.贵体现生命品质和生活质量的晋升,同时又是富的延伸,意指人在经济、权力地位上的过剩和富余。

C.贵是一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品性,也就是人的精神品位和心灵境界,以及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象,具有某种超越性,具有超越世俗凡尘的气度风范。

D.尽管人们对“贵”的理解存在政治学与人本学的分歧,但在当代社会都有它们一定的合理性。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对人性成就给予了超出社会成就的评价,并将人性成就看成是社会成

就的根基,因此在古代,权贵就是带有贬义的,富人的地位则更为低下。

B.假借对财富和权力的占有把自己支撑起来,变得高大伟岸的人,一旦抽掉那些支架,就会像被戳破的气球萎缩下去,拎都拎不起来,显出了人性的虚弱和颓废。

C.是小草,长到山顶上也不过是小草;是青松,长在深谷里也依然是青松。这样的对高贵的理解是一种势利、媚俗的理解。

D.作者认为,最高贵的人不是拥有财富和权力最多的人,而是在人性修养上趋于完备的君子、圣人、真人。

3.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既富且贵的人?(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