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着(zháo)陆 模(mú)具...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zháo)陆      (mú)具      通(jī)令      岁(rěn)年丰

B.(qì)今        (dào)数     (pì)谣言      如(yuán)之笔

C.(shàn)笑      轻(tiāo)    太阳(xué)     叱(zhà)风云

D.(cǔn)度       (yūn)车     流(xián)水    刚(bì)自用

 

C 【解析】A.着陆zhuó  B.如椽之笔chuán   D.晕车yùn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的通行证多种多样。毫无疑问,聪明、勇气、美貌等等都可以让人更加快捷地登上成功的殿堂。但是,有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因此而丢了性命;也有人因逞匹夫之勇,而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由此看来,要让人生的通行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应该遵循某些原则,注意某些问题。

请全面理解上述材料,以“用好人生的通行证”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照201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3.嗟乎!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4.吾师道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5.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教人者固以无有不教为与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教以待人之悟。故有所启焉,以开示其所未知,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自怀愤憾以不宁,乃一示以方,而欣然请事也。(王夫之《四书训义》)

1.孔子和王夫之都倡导        的教育原则。教师“不启”“不发”的目的是        (此空请从第二段文字中摘录词语回答)。(2分)

2.综合这两段文字,说说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记,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谢朓

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沧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注]①“江丞”,即江孝嗣,“丞”,官名,是正职官的辅佐。他是谢朓的同僚,当时带兵驻守在北方的琅邪城(今山东胶南),因苦于驻地生活,思念故乡亲人,写了一首《北戍琅邪城》诗赠谢朓。故谢朓写了这首诗以勉励江孝嗣。   ②阿(ē)阁:四面都有檐霤的楼阁。    ③京洛:指当时的京都建康。    ④夫君:称友人。《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差参兮谁思?”

1.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2.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最后四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影  子

波兰)普鲁斯

天上的阳光渐渐熄灭了,地面的薄暮慢慢升起来。薄暮——这是夜大军的前哨。这支凶猛的夜大军自古以来就和白日永恒地厮杀着:它总是朝败暮胜、主宰着从日落到日出之间的宇宙,一到白天就全线溃退,躲在隐蔽的地方窥伺着。

它躲在深山峡谷里,城市地窖中,森林密丛间,阴沉的湖泊深处;它隐身在原始的地下岩洞,矿井和深沟,屋角和墙窟。它慢慢地布开,悄悄地扩散,终于充满各个幽暗的角落。它潜伏在树皮的裂缝里,衣裙的褶皱间,躺在最细的砂粒下面,缠在最薄的蛛网中,伺机出动。虽然从一个地方把它赶走,那也只不过是暂时的退让,它仍然要选择良宵,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还要努力夺取新阵地,最后吞没整个世界。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

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你从哪儿来?是何处人氏?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有妻室和母亲吗?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你有儿女吗?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搂住你的脖子?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

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扫院人。“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有。”

“他的房间在哪儿?”“喏,就是那间小屋。”

门好像已经上锁。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点灯人不在家里。

“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唉——唉!”扫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永远不在了!他昨天已经入土。他死了。”

扫院人默然沉思。

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点灯人?”他重复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

“不过,他睡得准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

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抔黄土也没能找到。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坠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1.文章开头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黑暗的凌厉攻势,有什么作用?(3分)

2.文章画线部分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请作赏析。(4分)

3.简析“我”两次拜访点灯人时扫院人的心理变化,并说说文章设置这一情节的意图。(4分)

4.文章为什么以“影子”作为标题?请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节结构两个角度加以分析。(4分)

5.文中末段写到,“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人们怎样才能走出人生的黑暗和泥泞?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举例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