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对人生的启发。(4分)
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钻过墙洞。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去,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再瘦下来,才钻了出去。
①从肯定的角度写(20字内):
②从否定的角度写(20字内):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五月渔郎相忆否? ,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4.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 ,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7.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韩愈《师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惜琼花
张 先
汀蘋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1.词的开头以“汀蘋白,苕水碧”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简要赏析。
2.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遣灐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灐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灐至,急起召入。灐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灐陈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帝皆嘉纳。
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明年来朝,乃留行在礼部,寻进尚书。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二人,赐银章四。生辰,赐宴其第。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时国用渐广,灐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尝曲宴灐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灐因奏减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费大省。正统五年,山西灾,诏行宽恤,既而有采买物料之命。灐上疏言诏旨宜信。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行在礼部印失,诏弗问,命改铸。已,又失,被劾下狱。未几,印获,复职。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灐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
灐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在礼部久,表贺祥瑞。人因谓其性善承迎。南城人龚谦多妖术,灐荐为天文生,又荐道士仰弥高晓阴阳兵法,使守边,时颇讥之。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弥:满 |
B.驰谒帝于宣府谒:拜见 |
C.蠲租诏下,辄沮格沮格:沮丧 |
D.赉予甚厚赉:赏赐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帝对胡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①灐上疏言诏旨宜信 ②闻灐至,急起召人 ③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 ④帝皆嘉纳 ⑤山西灾,诏行宽恤 ⑥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灐有较丰富的游历经历。在寻访仙人张邋遢的时候,得以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 |
B.胡灐对皇帝的英明之举非常支持。英宗刚刚登基时,下诏要求节省开支。胡淡于是上奏请求减免进贡之物,并且减掉僧侣四五百人,省了很多费用。 |
C.胡灐本人严于律己,很受皇帝的常识,他提出在北京建都不合适,请求减少上贡之物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 |
D.胡灐曾因推荐擅长妖术的龚谦做了天文生一职和推荐通晓阴阳兵法的道士仰弥高镇守边疆,被当时人耻笑。 |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3分)
(2) 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3分)
(3)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3分)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限6处)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人 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 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
(选自2012年4月版《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个人简单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 |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如气候、土豆、足球比赛、动物等。 |
C.文中的中年妇女说自己曾经有个幸福的童年,因为父母很爱她;当她长大成人,并且有病了,她就失去父母的爱了。 |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警察局。 |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2.文中三次写到“狗”,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是“人物”,但写的却是关于“我”被偷的故事,如果以“被偷”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2012年4月《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
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
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
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