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记傅雷 杨绛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记傅雷

杨绛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有一次,几个客人在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忙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儿,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潜身书斋,作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   

    一九五四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

    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他经常写信和我们讲究翻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清清楚楚录下原文。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悬的翻译标准。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

    傅雷翻译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褊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利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傅雷连同他忠实的伴侣,竟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傅雷已作古人,人死不能复生,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

(本文有删改)

一九八零年十一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傅雷两次偷偷打开门阻止孩子偷听大人讲话,呵斥赶跑他们,表明了他的严肃,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父。不过这也表现了傅雷的孩子气。

B.梅馥一面抢先责骂儿子,一面挡住丈夫的盛怒,温言告诫。这些都表明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与傅雷在本质上相同,只是策略不同。

C.杨绛对傅雷在北京翻译工作会议时大挑别人翻译谬误的做法提出委婉的建议,认为他的做法过于直接,应该先从自身去挑毛病。

D.在听从了我们的建议后,傅雷熟读老舍的小说来使自己的译文生动活泼,可惜没有再多读几家书,以致未能解决译笔呆滞的毛病。

E.本文通过记述和傅雷共同度过的时日,择取一件件生活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翻译家形象,也让我们反思那段惨痛的历史。

2.傅雷为什么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3.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杨绛却认为他很随和;有人爱说傅雷狂傲,杨绛却说他虚心,这矛盾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在文革初期,傅雷不堪受辱,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认为傅雷应该忍受委屈活下来,这样会翻译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你对此是如何看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5分)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D不给分。 2.(6分)①在当时社会,傅雷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孤弱得无以自卫,渺小得像一只小老鼠。②傅雷觉得自己像老鼠那样,有个安身的“洞穴”——书斋,自己只潜身书斋作翻译工作,在书斋这个“洞穴”口窥望外面的世界。 3.(6分)不矛盾。①固执体现在傅雷满头棱角,脾气急躁,不善于在世途上圆转周旋,表现了他耿直的一面;随和体现在傅雷在好朋友面前,有事和朋友商量,并接受朋友的批评,从谏如流。②狂傲体现在信手拈来一些翻译家谬误的例子,不留情面,但狂傲的背后更多的体现了一位不通人情事故、忠诚于自己事业的翻译家形象;虚心体现在对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不满足于现在,向朋友虚心请教。 4.(8分)观点一:赞赏傅雷的做法。①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②傅雷具有孤傲、倔强的性格,在屈辱面前愤而自杀,符合傅雷的一贯性格。③傅雷以死明志,是对黑暗势力的有力反抗,为后世张扬了一种不屈精神。 观点二:认可其他人的看法——保全性命。①世上最可宝贵的是人的生命,只有生命存在,才能继续战斗和奉献。②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能屈能伸才显英雄本色,才能做出大的事业和成就。③活着并不一定就是向黑暗势力的妥协和退让,失去的只是可怜的自尊,得到的却可能是对敌人最终的胜利。 【解析】 1.A.“表现了傅雷的孩子气”不准确。 B.梅馥的做法是丈夫盛怒时的一种缓冲,其实并不能显示她的教育孩子问题。D.与原文意思不符。E.记录傅雷的小事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也让我们反思那段惨痛的历史”的说法不能涵盖全文。 2.傅雷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比喻的手法,可以考虑从修辞的角度答题。每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3.首先答矛盾与否,再结合文意分析,说明理由,每一点需写出相反的两个方面,得3分。意思对即可 4.选择一个观点作答。每一点3分,答出3条给8分。意思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补鞋匠苏小青

高  军

    苏小青的补鞋摊上有一个微型录音机,她放的音量不大不小,来找她补鞋的人坐在摊子前的小马扎上正好能听得清楚:“日落黄昏风凄凄,我肚内无食身上少衣……”

    听着王汉喜这凄楚的唱腔,来补鞋的人会疑惑地抬起头来看看她,只见苏小青脸色平静,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态,并没有丝毫潦倒相。她头上黑色中掺杂着少许变白的发丝,脸上干干净净,穿着也干干净净,绝对没有常见的补鞋摊主那副尘灰傍土样。只有垫在腿上放鞋的那块帆布上,时常落上粘在鞋底的土屑,但每修好一只鞋,她会及时地轻轻抖落掉,然后才拿起另一只鞋子来补。

    她以前是县吕剧团的台柱子,后来因不景气剧团解散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她就购置了一些简易设备,到街头补鞋了。二十年过去,她成了县城里手艺过硬的补鞋人。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她的身世了,只是时常响起的吕剧声透出些微信息。

    “……到后来才知你挪到外村住,赌志气搬得远远的。”张爱姐唱到这里,苏小青一双鞋子也修好了,苏小青拿起一块抹布仔细地擦拭,鞋面上一点尘土也没有时,才用手捏着递过来:“穿穿试试。”

    鞋主赶紧接过来,程式化地一看,就蹬到脚上去了,然后从兜里掏出钱来递过去。

    这时,苏小青并不抬手去接,而是从摊子上的一个提包侧面的兜里拿出一把银亮的镊子来,向前伸过来,用镊子口夹住钱币,放入盛钱的提包口里,再用镊子拨拉一下,把应回找的钱从包里用镊子取出来,夹到客人的手中。

    有的顾客觉得她不必多此一举,就劝她,“俺的手不是也拿鞋了嘛。”

    苏小青浅浅一笑,并不接这个话茬,但对下一位来补鞋的人她照样如此重复收钱找钱程序。

    《王汉喜借年》放完,苏小青起身,“咔吧”一声又换上另一盒磁带,录音机“哧哧啦啦”一阵响。

    “马大宝喝醉了酒忙把家还……”《借亲》正唱着,果真来了醉酒者。

    “补——鞋。”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歪歪斜斜地走过来,在摊前的小马扎上一坐,满嘴酒气喷过来。苏小青一看,崭新的鞋子上裂开了一道大口子。小伙子坐在那里,把脚直直地伸着,并没有脱鞋。

    苏小青拿起腿上铺的那块帆布轻轻抖动一下,仔细地在腿上铺展好,做好了为小伙子补鞋的准备。看小伙子的腿仍直直地伸在那里,苏小青的右手就随着录音机里的唱腔在膝盖上一下一下拍起来。

    “脱鞋。”小伙子又往前伸伸脚,见没动静,慢慢抬起头来,看苏小青。苏小青神情淡定,笑中带威,威中含笑,慢慢伸出手来,等着小伙子把鞋子递过来。小伙子翻翻眼皮,瞪了一阵子,眼光暗淡下去,低下头,慢慢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递到苏小青的手上。   

    苏小青先把鞋子认真擦拭一遍,然后用双手将撕裂的茬口仔细地对接着,看看对准了,拿出一盒胶水来,挤出一些,在茬口的两面抹均匀,放下晾着。然后把缝纫机整理一下,先顺溜一下上面,纫入缝纫机针头丝线,再看看底线,等到鞋子接口处的胶水已经干了,就赶紧对接起来,压紧,然后缝出一行细密匀称的针脚,等用剪子清理好多余的线头线尾后,苏小青露出了满意的神情,鞋面上除了多出一行针脚外,并没有丝毫接茬的痕迹。

    “好了。”她又拿起抹布,把鞋子细心擦了一遍,给小伙子递过来。

    “哪用费这么多的事儿啊,回去我就扔了。”小伙子看后说。

    苏小青淡淡一笑:“补好每一双鞋是我的事儿,至于补后怎么处理,那是你的事儿,请便。”尽管表面上这么说,苏小青心里还是一颤,她知道小伙子说的不假,回到家,小伙子就不会再穿这双鞋了。   

    小伙子可能还为刚开始的不礼貌有些后悔,在苏小青用镊子找他钱的时候,连连摆手,真诚地说:“不用找了,不用找了。”   

    苏小青好似没听到一样,镊子直直地举在他的眼前,小伙子抬起眼皮与苏小青对视了半  天,眼光慢慢弯下去,伸出手接了过去。

    苏小青笑笑:“骑车小心点,注意别磨了鞋子。”

    小伙子郑重地点点头,起身离去了。

    极富苍凉之感的《小姑贤》又在鞋摊上响起来:“千年的大道走成河……”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一开头描写苏小青作为一个补鞋匠,却没有常见的补鞋摊主那种潦倒样,不仅脸上干干净净,穿着也干干净净,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设置悬念。

B.苏小青收钱和找钱时都是用镊子夹住钱币,这个细节表明,在内心深处苏小青仍旧把自己看做一名吕剧演员,她依然保留着作为演员的清高。

C.听到小伙子的话后,“苏小青心里还是一颤”,这个细节说明她也意识到自己的补鞋方式有时并不值得,对不尊重自己劳动成果的人表示了反感。

D.醉酒青年从态度傲慢到自己脱鞋递给苏小青,再到对方找钱时因对刚才行为后悔而表露出真诚,这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苏小青人格力量对他的感染。   

E.本文描写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补鞋匠的故事,主人公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地寻求自身生存的价值,表现了一个人的尊严和气节。

2.补鞋匠苏小青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3.在小说中,录音机里不断放出的唱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6分)

4.有人认为苏小青一生都沉迷在演员的角色中,还有人认为苏小青能心安理得地做一个补鞋匠,是一个超脱的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人物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荚。在崭新的环境中,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所以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我们现在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但是在当时人看,卓文君失节却是一件秽行丑迹。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海边的农夫逢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时,便很羞涩地回过头来指着屋后一园菜说:“门前虽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的观赏事物本身的形相。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的欣赏形相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屈。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奉先咏怀诗》。《悲愤诗》和《奉先咏怀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节选自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人往往看不到实际生活的美,因为没有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没有关注到事物本身的美。

B.把一条街看做某处的指路标,把一座房子看做私家住宅,都是把它们当作了实用的工具,而不是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它们。

C.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是由于现代的人没有陷入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而把它当作意象来观赏。

D.艺术家与海边农夫的区别在于,他们能认真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相,不仅欣赏屋后的一园菜,更能欣赏门前的海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昌黎“文以载道”的观点和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的主张,都是从道德和实用的角度来谈艺术。

B.极端的写实主义往往引导观者关注实际人生,艺术重在引导观者与实际人生保持距离,专心欣赏形相本身的美。

C.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正是这些似乎不近情理的地方使得它们趋向于艺术。

D.《悲愤诗》和《奉先咏怀诗》能成为伟大的艺术作品,主要在于作者身处逆境,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道德的观点谈文艺和写实主义的态度,实际上都是把艺术拉回到实际人生,两者都容易使人们忽视美感问题。

B.古希腊、中国、埃及、波斯等一些艺术过于形式化,因为不触及艺术上的实质,时有流弊,虽含有至理,也常遭人唾骂。

C.艺术永远没有人生和自然本身真实,因此真实性不是艺术的最高追求,而与真实保持适当距离,恰是艺术的目的所在。

D.虽然艺术都是主观的,但还必须具有客观化的成分,这种客观化指的是艺术家在写作时要由亲历者的角度退位到观赏者的角度。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假如你成不了苍天大树,就做一棵小草吧,在劲风中挺立柔韧的身躯;

假如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北京大学校徽(见下图)是最受公众喜欢的校徽之一。认真读图后回答问题。(5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请概括校徽中小圆内的构图特点。(2分)

(2)请写出校徽所体现出的寓意。(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①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

②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

③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

④是一个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

⑤如果说成功是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自己本身

⑥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

A.①⑤④⑥③② B.①⑥③②⑤④   C.②⑥③⑤④①    D.⑤①⑥④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