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国...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国内某学校正酝酿出台“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而其他指标,如领导能力等依然需要讨论及论证后最终决定。人格本是无形的名词,如今一旦被实体化了,它的衡量标准会是什么?这样做能否起到提升人格境界的作用?究竟如何提升一个人的人格境界?一时间众说纷纭。

对颁发”人格证书”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阐述你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略 【解析】材料的内容主要是国内某学校拟为毕业生颁发“人格证书”引起争议,可以从“‘人格证书’应该缓行”、“学生的人格怎能被证书化?”角度阐明一个人的人格状况,是其个性、生活环境、所受教育、社会阅历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格状况变化发展是无限可能的,颁发“人格证书”岂不是无稽之谈;也可以从“且慢将‘人格证书’一棍子打死”角度论述,阐明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仅仅具备高分数是不行的,还要有高尚正直、阳光理性的人格。让考生从生活、从社会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提炼对生活的看法,让考生由感而发、有话可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述上有三处不够准确、简明,请指出并改正。(3分)

①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②截止到2011年10月31日,③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④然而这并非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消息,⑤因为人口迅猛增加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⑥也给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⑦因此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规划成为许多国家当务之急要做的事。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3分)

(1)根据所给注音和解释填写相应的成语。

①(cǎo jiān rénmìng)         :把人命看作野草一样,指任意残害人民。

②(bù jìng ér zǒu)           :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③(zài jiē zài lì)           :原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都要把嘴磨一磨;后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2)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语意连贯。

考试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必须一致,  ④   ,考试依据《教学大纲》无疑是正确的。  ⑤   考试与教学又有所不同。教学是使学生从不知知之较少到知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而考试则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大纲》规定如何教学,《考试说明》  ⑥   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酒酣乐作,明臣作《铙歌》十章,中有云“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宗宪起,捋其须曰:“何物沈生,雄快乃尔!”即命刻于石,宠礼与渭埒。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选自《二十五史精华·明史精华·文苑》)

注:①埒,音liè,等同,相等。②剚,音zì,刺,插。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献诸朝,令渭表草稿

B.宗宪势,颇横凭借,借助

C.李成梁诸子与……交好

D.写花草竹石长于,善于

2.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徐渭“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3分)

①仿扬雄《解嘲》作《释毁》    ②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   ③作《铙歌》十章   ④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   ⑤将吏莫敢仰视   ⑥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A.③④⑤

B.①②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渭曾拜同乡季本为老师,后成为生员,颇有名气,总督胡宗宪将他招到幕府,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做管理文书之类的事。

B.胡宗宪位高权重,将吏们都很惧怕他,徐渭却头戴方巾,身穿布衣,与胡宗宪行礼、交谈,一点也不受拘束。

C.胡宗宪采纳徐渭的计谋,擒获徐海,诱捕王直,结果中了徐、王预先设计的圈套。徐渭凭藉胡宗宪的权势,态度很蛮横,导致胡宗宪被关进监狱。

D.在嘉靖时,王、李二人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是平民而遭排斥,徐渭对他们以官位压制寒士的行为感到气愤,发誓不加入二人的团体。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3分)

②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

B.“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这是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时说的。他的学术操守与当时的政治氛围格格不入,但他依旧保持独立的见解。

C.《柳如是传》将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晚年的陈寅恪就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D.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一面,主张学术研究必须摆脱意识形态等观念的影响。

E.纵观全文,传主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潜心治学,死而后已。

2.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作答。(4分)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