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落 葵 简媜 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落 葵

简媜

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

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用心营造,期待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开始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关好。

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直于斤堂中最好的位直,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这固然是人的本性,精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节有些非人能控制。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十分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理想中的美,愈来愈不可得,触目所见多是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提供,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想开了,反而有一份随兴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一次相别。

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去夏台风季节,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我们决定自力救济,到那块六十多坪的荒地上找去年种的地瓜叶。空地挨着屋舍,平常多余的花籽、树苗随手乱种,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杂 草。还好,地瓜命硬,勉勉强强夺了一方土地,叶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几回,束手无策了。

后花园鱼池畔,搭着的一面网墙上,落葵任劳任怨爬出半壁江山,由于阳光不足,倒像一队老兵残将,仗还没打完,个个病恹恹地躺在路旁呻吟。我打量了半天,该下山买菜认输呢,还是再撑几天尊严?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医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顺着墙根网壁爬,一路悬壶济世。春日结紫珠果时,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滤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倒也淡雅。早知落葵的叶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克要好吧。

果然香嫌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珍贵之惑。采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秃了。恢复菠菜、小白菜、水芗的日子后,偶尔食署之际,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息,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忆了。

没想到还有一次缘。某日上山,原想找一棵去年发现的薏苡,却意外在杂树间看到丰饶的落葵丛,赶紧跑回家叫人手,拿个大篓子去摘落葵。那条路是荒径,虽人边来往,恐怕认得落葵的人不多,就算看到,也不晓得它是鲜美的野菜。

我们摘到日暮黄昏才歇手,欢愉地像诗经时代的女人背一大篓野菜回家,连续几天,餐餐有一盘快炒蒜爆的葵叶,它特有的嫩液也成为舌瘾了。

吃光最后一把落葵,相约再采。才几天不见,那条荒径已被全部清除,想必是附近那位勤劳的老妇,她常常开垦废地,撒菜籽、搭瓜棚,用红塑胶绳围出一哇哇菜圆。诗经时代人人可采的野菜一下子变成现代老妇的私人田园。她并不知道镰刀扫倒的,除了落葵还有很多可以用来烹茶祛暑的青草。至少,她不知道落葵有多好。

我仍记得那丛丰饶的落葵,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但在记忆里,第一次变成最好的一次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寻常人情总是企求圆满,但圆满往往无法实现,因此人生总是充满了遗憾。

B.人生有了一定的阅历,便能想开,不再追求完美,美好反而会不期而至。

C.作者喜欢落葵纯属偶然,只因夏季台风遇到菜荒,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珍贵之感。

D.作者写落葵的药用价值,写它紫珠果的染色功用,是为了表现她遇见那丛野落葵的惊喜。

E.第二次遇到落葵是因为它特有的嫩液已成为舌瘾了,它给作者的美好回忆挥之不去。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 (4分)

3.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但在记忆里,第一次变成最好的一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DE 2.反复强调是为了表达见到那丛野落葵的强烈感受,为下文伏笔。(2分)突出表现平凡的生活中有遗憾也有美好的人生哲理。(2分)(意思对即可) 3.示例:①我与那丛丰饶的落葵,野外第一次相逢,在特定的情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这唯一的一次显得特别珍贵。②缺憾也是一种美,使人遗憾,也使人珍惜。③人生不必苦苦追求完美,随兴、随缘,不贪求更多,珍惜自己能够拥有的,珍藏美好的记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D.不是表现作者的惊喜,只是对落葵作用的一种确认和强调。E.应是第二次吃落葵“它特有的嫩液也成为舌瘾了”。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2.此处反复强调"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是为下文埋伏笔,突出表现平凡的生活中有遗憾也有美好的人生哲理。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理解词句可抓住关键词“第一次变成最好的一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传播学一个经典命题是,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原有媒体形式的替代,而是彼此竞合、相互借鉴和适应,最终呈现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所谓的"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广告传播的形态必然与作为其载体的传媒自身的形态紧密相关。因此,广告的形态演进同样呈现出一种叠加式,而非替代式的发展。这种叠加式发展表现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不同广告形态在共时态上的共存和互补。

网络广告形态的多元并存和共同演进,并不意味着网络广告的各种形态在整体格局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占有同样大小的份额。换言之,这种多元并存在结构上应该是主次分明的。当我们盼望网络广告未来发展的趋势时,我们往往是针对其中的主流形态而言的。网络媒体和筑基其上的网络广告仍处在其发展的进行时态中,站在当下的时间点上远眺未来,我们很难对网络广告最终的具体形态和所有细节进行精确描述。尽管如此,在对网络媒 体和网络广告已有的发展演进历史作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我们似乎可以肯定,就其整体发展的核心方向而言,网络广告未来发展的主流决不止于传统广告的在互联网上的简单移植——实际上这种简单移植的网络广告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在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同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只不过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互联网平台上这些特性的实现更有效率,它必定与网络媒体迥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特性紧密关联,与传统营销传播有着质的差别。

营销传播工具最重要的优势来自于"精准性"。这里的精准性是指营销传播的目标受众和实施这一营销传播运动的企业的潜在消费者之间的高度重合,或者更形象地说,是通过某种要素将潜在消费者从茫茫人海中甄别出来,并针对其个体的状况进行相应商品的营销传播、商品促销、品牌推广的信息传播的能力。这是传统方式难以做到的。

在传统媒体环境和营销传播中,广告信息是电视、报纸、广播、传统Web1. 0网站不加区别的向不特定多数的受众进行传播,缺乏某种机制或要素把潜在消费者从中区分开来。尽管营销观念的发展使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针对目标消费群的品牌定位、广告创 作和媒介选择成为共识,但实际操作中如果没有媒体或平台能进行自动甄,别,那么消费群细分和选择仅仅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状况存在于广告活动实施者的策划书上,最乐观的状况也不 过是在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粗略的做到这一点。

(摘自《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六期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与原有媒体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是传播学的一个经典命题。

B.广告形态演进不是替代式,而是一种叠加式的发展。

C.网络广告的各种形态在整体格局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占有同样大小的份额。

D.传统方式受信息传播的能力的限制难以做到营销传播的"精准性"。

2.新媒体和原有媒体是如何共同演进和生存的? (2分)

3.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本质差别在哪里? (4分)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两只八哥的笼子被挂在一起。有一个人走到一只八哥身边。八哥便在笼子里抖抖翅膀叫道:“朋友,你好!”这个人听后,笑容满面,立刻决定买下这只八哥。它身边的八哥不解地问:“你怎么会说人话?”“学的。”“怎么学?”“先把舌头剪去一截,让舌头变圆,痛得有一两天吃不下饭,然后才……”“啊,要剪舌头?痛得吃不下饭?我,我可受不了……”它用翅膀捂住了嘴巴,再也不想学人说话了。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甲骨文考生”黄蛉的导师何崝辞职了!导火索是因为黄蛉接受了《华西都市报》的采访。何教授称,他一直告诉黄蛉,不要接受记者采访,要低调,要埋头做学问,但他就是有点沉不下心。另外让何教授“不可容忍”的是,黄蛉在接受采访时“根本不提我们给他上的是哪些内容,就是在那里夸夸其谈地谈什么《文心雕龙》”。

两年前,黄蛉因为在高考上用甲骨文写作文而轰动全国,并最终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当时已经退休的古文字专家何崝教授也正是因为黄蛉而被返聘并为黄蛉提供“一对一教学”的。相信很多人都在期待着这位“怪才”能在日后创造新的“奇迹”,出人意料的是,他再次被媒体关注,竟然是因为导师的“罢工”。

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7分)

答:

 

查看答案

填入语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3分)

当爱召唤你时,跟随她,哪怕爱的道路艰难又险峻;当爱的翅膀围拥你时,顺从她,   ;当爱向你倾诉时,信从她,哪怕她的声音会惊破你的好梦。

A.哪怕藏于羽翼中的剑刃也许会伤害你

B.不怕藏于羽翼中的剑刃也许会伤害你

C.虽然藏于羽翼中的剑刃也许会伤害你

D.可能藏于羽翼中的剑刃也许会伤害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一个老羊倌的人生长跑

胡英

①每年,澳大利亚都会举行一场悉尼至墨尔本的耐力长跑,全程875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赛程最长、最严酷的超级马拉松。这项漫长、严酷的赛跑耗时五天,参赛者通常都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世界级选手。这些选手大多不到30岁,有耐克等知名运动品牌做赞助,拥有最昂贵的训练装备和跑鞋。

②1983年,耐力长跑赛场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克里夫·杨的家伙。起初,谁也没在意他,大家都以为他是去那儿看比赛的。毕竟,克里夫已经61岁了,穿着条工装裤,跑鞋外面套了双橡胶靴。当克里夫上前领取他的运动员号码时,人们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来参赛的。他将跻身l50名世界级选手的行列参加赛跑!这些选手压根儿没想到,还有一件令人称奇的事克里夫的教练竟是他81岁高龄的母亲耐威尔·冉。

③人人都认为克里夫不过是个头脑发热,想在公众面前出彩的家伙。但媒体却颇感好奇,当克里夫拿到他的“64号”号码布,走进那群身着专业、昂贵长跑行头的运动员中时,照相机镜头对准了他,记者们开始发问:“你是谁?是做什么的?”“我是克里夫。来自一个很大的农场,在墨尔本郊外放羊。”又问:“你真的要参赛吗?”“是的。”克里夫点点头。“有人赞助你吗?”“没有。”“那你不能参赛。”“不,我可以。”克里夫说,“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个农场,家里买不起马匹和四轮车。每次暴风雨快来的时候,我都得跑出去聚拢羊群。有时候我得追着羊群跑两三天。虽然费工夫,但我总能追上它们。我相信我能跑这场比赛,不过五天时间,也就多出两天而已。我曾追着羊群跑过三天。”

④马拉松开始了,穿着套鞋的克里夫被专业选手们甩在了后面。观众席上发出阵阵笑声,因为他甚至不懂得正确的跑姿。他好像不是在赛跑,而是优哉游哉,像个业余选手那样拖着

碎步小跑。

⑤现在,这位以种马铃薯和放羊为生的没牙农夫开始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赛跑中跟世界顶尖选手展开较量。全澳大利亚通过电视直播收看比赛的人们都在心中不断祈祷:赶紧把这个疯老头儿从场上劝下来。因为人人都相信,不等跨越半个悉尼,他就会累得气绝身亡。

⑥所有专业选手都很清楚,为了拼完这场耗时5天的比赛,你得跑18小时,休息6小时。可现在,老头儿克里夫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⑦清晨,当有关赛况的新闻播报出来时,又着实让人们吃了一惊。克里夫仍在比赛,迈

着碎步跑了一整夜,来到了一座名为米塔岗的城市。

⑧显然,克里夫从比赛第一天起就没有停过脚步。尽管还被远远甩在世界级选手后面,

但他还是不停地跑着。当他到达一个名为奥尔伯里的小镇时,有人问他对剩余的比赛有什么策略。他回答要坚持跑完比赛。

⑨他不停地跑着。每天晚上,他只能与领先的第一团队拉近一丁点距离。但到最后一晚,他超过了所有顶尖选手。到最后一天,他已经跑在了最前面。他以61岁的高龄跑完了悉尼至墨尔本的整个赛程,不仅没有一命呜呼,反而捧走了冠军奖杯,以提前9小时的成绩打破了纪录,成了国家英雄!举国上下的人们立刻爱上了这个放羊的61岁农夫,因为他以5天15时4分的成绩跑完了这场长达875公里的比赛,成功地击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而他并不知道比赛当中允许睡觉。他说,自始至终想象自己是在追逐羊群,与一场即将来袭的暴风雨争抢时间。

⑩克里夫创造的“杨氏碎步”因被认为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更省力而被超级马拉松选手纷纷效法。据悉,悉尼——墨尔本长跑优胜者中至少有3名是凭“杨氏碎步”取胜的。如今,悉尼——墨尔本马拉松赛中几乎没有人睡觉了。要赢得这场比赛,你必须像克里夫那样,日夜不停地奔跑。   

(摘自《金秋》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对这次长跑的背景交代,写到许多大的知名品牌会赞助与后文克里夫的出场形成了对比。

B.克里夫的跑步姿势很难看,而且不专业,但是事实却证明这种跑步姿势符合空气动力学,马拉松选手们纷纷效仿。

C.本文写跑步开始前记者对克里夫的采访是为了证明克里夫是个头脑发热,想在公众面前出彩的家伙,为了写出人们的势利,总认为只有知名运动员才能取得胜利。

D.文章⑧⑨段提到克里夫“没有停过脚步”“他不停地跑着”这是克里夫成功的秘诀。

E.文章倒二段用了插叙,最后一段为补叙,目的是为了说明克里夫的影响力,告诉人们只要不停地奔跑就能赢得比赛。

2.本篇报道的主体部分用了顺叙的方式,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3.从这篇报道中,你认识到要成功需要具备什么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