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完成小题。 ①为了克服诗歌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

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完成小题。

①为了克服诗歌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

②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读到  a (朝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③由于诗歌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找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未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情感,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半生飘零而感慨;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疾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b (姓名)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惆怅、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⑤由于诗歌形象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简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广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⑥还有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这种现象在欣赏古典诗歌中更为普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是团聚时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谢冕《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有删改)

1.给文中a、b两处填空。(2分)

2.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4分)

A.凡优秀的诗篇都是有话不直说,只是间接地向读者灌输。

B.“天女散花”的比喻意在说明诗人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想象自由度。

C.诗句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的具体情感由其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决定。

D.欣赏诗歌时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必然意味着诗歌的贫乏。

E. 在欣赏古典诗歌时,我们会觉得语言不连贯,具有跳跃性。

3.作者提出,欣赏诗歌时要有必经的一道“工序”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这道“工序”和这种“训练”各是什么?(5分)

工序:             训练:             

4.第④段画线句中的“重新创造”都包含哪些内容?(6分)

 

1.a. 东晋    b. (南唐后主)李煜 2.AD 3.工序是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3分)训练是要寻找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2分) 4.①因为读者要(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歌的客观世界。(融) ②(因为诗歌简约、概括,)要欣赏者用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诗歌加以补充和阐发。(猜) ③(因为诗歌语言不连贯、断续、跳跃,所以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歌中跳跃的奥妙,要将诗歌中跳跃内容、情感的关联连缀起来。(连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填空。考查诗人及年代。 2.A原文为“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一般说来”和“总”限制了一般规律,而非“凡优秀的诗篇都”,而且“避开直说”与“有话不直说”也有本质区别。D原文为“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其中“可能”的限定比较明确,不带限定的“必然”过于绝对了。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把握诗歌中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含义。 4.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概括的能力,概括第④⑤⑥三段的主要内容。(每点2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审何得此绢

B.令入来

袭谓主君言无异虎狼 素不学问

C.曹力排肃简,得罪去

D.抱琵琶半遮面

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匿主家     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余阵兮躐余行

B.相复几许

左顾鲜卑一三十年

C.烟涛微茫难求

D.匪我期,子无良媒

低眉手续续弹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扬声沙漠垂

D.返景入深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