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晴朗,便...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一边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不料前面有个深坑,一脚踩空,掉了下去,待他明白过来,身子已泡在水里了,水虽淹及胸部,离路面却有二三米,出不来,只有高呼救命。泰勒斯被路人救出了水坑,他抚摸着摔痛了的身体,对那路人说:“明天会下雨!”那路人笑着摇摇头走了,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泰勒斯十分钦佩。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此题为材料作文,中心人物为泰勒斯,事件为因为仰望星空,不小心掉到小坑里。黑格尔的回答,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无论一个人也好,还是一个群体也好,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当他们胸怀远大的理想,抱定崇高的志向,专心致志地向前奋进的时候,被脚下的石块绊倒,或被荆棘剐伤,都是不足为奇的。当泰勒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天空的时候,难免会对脚下的路况有所疏忽。这是人的精力有限所致。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泰勒斯即使跌进了深深的水坑里,仍然还在思考。 写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有所追求,就要痴迷,就要有所牺牲。 人们都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 有理想也要脚踏实地的实现。 理想与现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B.词的上片, “多情”二字,总摄全篇。上片四句,从四个并列的层面,抒发不同的情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情震荡。

C.词的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月色淡淡,雁声惊梦,作者难以成眠,相思之情更盛。

D.“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体物写意自然贴切。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①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②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③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

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④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⑤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1.对下列加线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问驿吏,吏言                 绐:告诉                     

B.当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陟:到达                 

C.马为之避易                       避易:不容易                         

D.其亦可谓不也已                 审:慎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退无所止                             ② 某所,而母立于兹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记述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险途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

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C.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

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3分)

(2)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3)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的历程   (节选)

①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客观规律在哪里呢?韦列克(renè wellek)就反对作这种探究(见其与沃伦合著《文学概论》)。但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具体的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从而,作为美的历程的概括巡礼,也就可以尝试地工作了。

    ②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如果说,前面是一个困难的艺术社会学的问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更为困难的审美心理学问题。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提过这个问题。解决艺术的永恒性秘密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一方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作,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艺术只有这样才流成变异而多彩的巨川;而从另一方面,这里反而产生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譬如说,出现在上述种种古典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为什么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呢?为什么会使我们有那么多的亲切感呢?是不是积淀在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否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呢?也许正是它蕴藏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的秘密?也许,应该倒过来,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生产创造消费,消费也创造生产。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传流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不是围绕“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阐述的一项是(   )(3分)

A.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文学等繁荣发展,并出现文艺高峰。

B.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或因沉浸在物质岁月中,文艺萎缩。

C.同一社会、时代、阶级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

D.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建筑、工艺等等,要昌盛发达一些。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艺术与社会条件有联系。有人认为没有,如韦列克(renè wellek)持此观点。

B.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哲学思辨更发达一些,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

C.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作;而另一方面,这里又产生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

D.古典作品中民族的审美趣味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体现了作品创造的前瞻性。

3.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树问大树:“你吃了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一片,蜂鸣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风为我修饰身材,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他们选择吃的是愤世,是抱怨,是黑暗;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里仁》)

2.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孟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陶渊明)

5.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峡》(郦道元)

6.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刘禹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