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二次选择 [英]狄斯尼 退休教授阿道特是个不大健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二次选择

[英]狄斯尼

退休教授阿道特是个不大健谈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段奇遇,他会激动得滔滔不绝,而我们这些听众也会神痴魂迷的。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阿道特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老早已经细致地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

他懂得,他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并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的一垛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舍。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会的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她的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是刚从做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孩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一边说,一边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了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而这栋农舍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脆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可怜的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仅仅是由于收藏他而“犯罪”的那位法国农民,并没有受到审讯。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命令他站到院子里,把他当场枪毙了。妻子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不过,冲锋队员对于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却有一场争议。由于争执不下,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反锁了棚门。

棚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阿道特蜷身挤出了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得知他逃走。他们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并且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是徒劳的,没有什么希望。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了周围追兵的互相叫嚷声。他们分散开来,有条不紊地进行搜索,呐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对于伞兵来说,没有什么逃走的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他往回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穿过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佬又来到农家跟前,敲着厨房的门。

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就待在那个碗橱里。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之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1.小说最后一段说“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结合全文谈谈“这种人民”具有怎么样的特点?(4分)

2.第三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划线部分)分别描写了果园、农舍和树林,请分别阐述这样描写在文中的作用。(5分)

3.文章最后写到:“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而小说的题目却是“第二次选择”。你认为本小说的题目是“第二次机会”好,还是“第二次选择”好呢?请说明理由。(6分)

 

1.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不怕牺牲(1分)。为反抗侵略(1分),他们敢于义无反顾地(1分)付出自己的一切(1分)。(即使做出过一次牺牲,也能毫不犹豫地再次或多次做出牺牲。) 2.前者: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1分)。衬托出主人对生活、故土的热爱(1分)。并暗示了女主人的美好心灵(1分)。 后者:推动情节发展(1分)。说明树林无法藏身,伞兵不得已重返农家,为深化主题服务(1分)。 3.“第二次选择”好(1分)。因为二者陈述的主体对象不同:“机会”是针对伞兵来说的(1分);而“选择”是对法国女人而言(1分)。法国女人在因收留伞兵而丈夫被枪毙后,再次冒着被枪毙的危险选择了收留伞兵(1分)。这样就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热爱和平的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反对战争(1分)。前者与主题不符,所以用后者好。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可用原文回答,即破折号后面的内容,也可概括他们共同的特点,即热爱和平。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两段都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具有烘托主人的作用,也有暗示故事情节的作用。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题目。机会与选择所针对的对象不同。选择更能展示人物的心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朱竞

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1.联系全文,下列不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两项是(   )(5分)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E.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

2.根据文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是( )(3分)

A.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B.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树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C.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D.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4分)

4.文章结尾部分提到,全球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作者不惜列举数字和事实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4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________ 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做出图解。

①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

②潭水碧波荡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细碎的波纹中。

③山坡上树林茂密,水边石草杂置。

④杂草和石头遍布于潭边,山坡上蓊蓊郁郁的。

⑤月光从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

⑥透过树的缝隙,月光零落地撒在碧水上。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海外华人参政意识不强,跟欧美白人甚至非裔相比,华人不太擅长公共演说,这是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有关造成的。

B.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东北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C.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介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D.汉字大讲堂的开设,对网络时代不拘一格学习汉字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了一个好形式。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B.近几年,世界局部地区的战争接连不断,使得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

C.小姐,买一张汤姆·汉克斯的巨幅艺术照吧,将它挂在您的卧室里,一定会让您的卧室蓬荜生辉

D.由于某些子公司经营不善,所以厦华集团近年来在资金上一直捉襟见肘,以至于“拆东墙补西墙”。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湖畔拌随左右

B.起挖不振

C.清蹭蹬凳子目口呆

D.手蹑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