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1)秋天来了,山野闪动着风吹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1)秋天来了,山野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里外表抹上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2)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穗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这一穗金黄注定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了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寒风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卸下戏装,洗去铅华,走在街市上,纯粹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一个人不能在戏台上待着太久,生活被理想化了,虚饰的成分让人忘了本质的部分,想不起戏台是临时搭起的,谢幕之后就要瓦解。

(3)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上开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经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他们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忠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看来,只有希望不落空,眉宇间才有笑意。

(4)一本书在春风、夏雨中展开,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画上了句号。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白日瞳孔里也跃动着两团火焰。在乡村写作,笔下透着蔬笋气,节奏也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辉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态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5)秋风残照下的文字要比温润阳春时的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的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6)渐渐成为一个晚秋爱好者。从枝头泛黄到飘落,抵达地面时已呈现着冬日的节奏。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草草作一幅小品,荒率、清寒,透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是清朗的。一些被春日的繁枝茂叶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和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我仍然记得在秋日里修订春日里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7)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他们止步于初秋。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中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

1.文章第1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情趣,试从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加以赏析。(5分)

2.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秋日的灯盏”的含义。(6分)

3.试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1)段中有关螳螂划浆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秋日独特的韵味,作者观察细致独到,用词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B.第(3)段最后一句:“看来,只有希望不落空,眉宇间才有笑意”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

C.最后一段作者说“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表明作者是相信宿命的。

D.文中主要采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运用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语意隽永,读来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

E、在作者眼中,秋日是安静而美好的,拥有着将生命发挥至极致的美。文中的秋日既是指自然之秋,也是指人生之秋。

 

1.运用比喻、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两片落叶比作邻居,并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2分)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1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落叶的惋惜之情。(2分) 2.①秋日岑寂田野中兀立于寒风中的浆果和稻穗。(2分)②装满秋天丰收果实的谷仓。(2分)③在乡村秋日里完成的文人创作。(2分) 3.①生命必须去除虚妄,回归本真。②有希望且希望不落空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③人生追求过程中,有成功固然可喜可慰,失败也应该坦然面对。④生命的追求应该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⑤生命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答到三点即给满分) 4.BC 【解析】 1.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注意题干要求“从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加以赏析”。 2.据第(2)(3)(5)段内容概括 3.主要结合第(2)段内容探究可得“生命必须去除虚妄,回归本真”, 主要结合第(3)段内容探究可得“有希望且希望不落空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 ,主要结合第(7)段内容探究可得“人生追求过程中,有成功固然可喜可慰,失败也应该坦然面对”,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可得“生命的追求应该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生命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4.B“承上启下”有误,该句只是起“总结上文”的作用。C“表明作者是相信宿舍”的说法有断章取义之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还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

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那么,什么样的形象才是美的呢?虽然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终极性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美的形象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之外,还能给人带来自由感。相比之下,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是自由的形象。

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能自觉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环境适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越进步,越要改造自然,越不受环境的支配,越能取得更多的自由。自由越多,人就越能够充分展示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展现出来,全面地对象化,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真正自由的人。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尽可能地对象化,转化为生动活泼而又自由的美的形象。

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人,就是自由的人。人一旦掌握了客观规律,会使客体的规律符合人的目的,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这时,客体就不再是人的局限,而是为人所用,人在客体中发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感到了自由。原始人看到闪电,认为是天神发怒,因而恐惧,感到不自由。可是,现代人由于认识和掌握了闪电的规律,获得了自由,看到闪电,不仅不会感到恐惧,反而能够欣赏它们的美,人要欣赏美,也必须首先获得自由。如果一个人内心不自由,不能自觉地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因而也不可能真正进入审美的状态。因此,美既要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对艺术家来说,既要有创造环境的自由,不受外力的干涉,又要有艺术家的独创性。在这里,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

最后,从艺术创作和人类的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如,姜白石写的《疏影》,歌颂梅花的美。很多诗人也写过梅花。那么,怎样从大家都认为美的一般性的感觉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加以转化,使之成为姜白石自己的感受,从而写出梅花独特的美呢?他经过自由的想象,把梅花想象成昭君,想象成昭君“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于是,姜白石的思想解放了,他所歌颂的梅花的美也解放了,获得了从来没有人写过的新内容。由此看来,美的创作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自由地揭示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说,美的形式是自由的形式。至于艺术形式,更是艺术家通过对物质形式的种种障碍的不断克服所进行的自由创造。齐白石一笔下去就有一只虾在纸上活起来,是由于他对物质形式的束缚有了最大程度的克服,因而能够自由地创造出美的形式。

(摘自蒋孔阳主编的《美学原理》,有删改)

1.关于“美是自由的形象”,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是需要人们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的形象,它能给人带来自由感。

B.只有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才能创造出美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是自由的。

C.美是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内心获得充分自由之后才能欣赏到的形象。

D.美是一种形象,艺术家只要有创造环境的自由,不受外力的干涉,就能创造出这种形象来。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什么样的形象才是美的形象还没有终极性答案,但美的形象是自由的形象这一点是明确的。

B.人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获得更多的自由,这样就有利于充分展示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

C.人的本质力量尽可能地对象化,能使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从而创造出美的形象。

D.姜白石写《疏影》,说明了美的创作过程是客观现实中的美自由地揭示其新内容的过程

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与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相比,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B.获得内心的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是一个人能够欣赏美的唯一条件。

C.原始人和现代人对闪电的感受不同,是因为原始人不是自由的人,而现代人则是。

D.艺术家只有最大程度地克服物质形式的束缚,才能够自由地创造出美的形式。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秋季节,贾探春雅兴大发,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于是他们成立了海棠诗社。诗社首次活动便是《咏白海棠》。(《红楼梦》)

B.高老头快断气时,他的两个女儿来到床前看了一下就走了,他死后也只有拉斯蒂涅张罗丧事,女儿女婿派了两驾空车跟在灵柩后面,连送葬费也不肯出。(《高老头》)

C.爱斯美拉达被解救后心里爱慕着年轻、英俊的弗比斯,他们在夜里约会,弗罗洛得知这个消息,乔装打扮来到旅店,刺伤了正在幽会的弗比斯,然后迅速溜走了。(《巴黎圣母院》)

D.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觉新被忘却的青春。但他已深陷封建大家庭的桎梏中,因而常被觉民、觉慧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家》)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就是说,                      

①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           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

③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       ④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

⑤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⑥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

A.①③⑥④⑤②

B.⑥①③④②⑤

C.①③④⑥②⑤

D.⑥①③④⑤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吉安市拟出台的一条法规规定,除国家职业规范明确规定有性别要求的外,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不得设置性别要求。

B.据悉,该计划还将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习通用技术课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做法。

C.今年5月初,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大学生小章的爸爸不爱他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D.该负责人表示,近期央行已逐步开始微调货币政策,4月份信贷投放数额有所增加,资金紧张局面得以缓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胡锦涛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成为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为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

B.药家鑫说“农村人难缠”,李启铭说“我爸是李刚”,如果不是这些可怕的思想在他们心中根深叶茂,他们怎会说出这样的话?

C.有想象力的人绝不肯在诗中滥用形容词,遇到不得已的情形,他们也只是轻描淡写地用一两个字带过去,以免让读者的注意耗费在这种小的枝节上。

D.优秀人才之争势必成为吉安市旅游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如何建立一支具有战斗力的营销队伍,更是困扰许多旅游企业,令人夙兴夜寐的难题之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