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途径
在老庄看来,自然、天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有真实的和真正的美德是自然而然的。美德是不能有意去学习的东西,一旦有意安排,它们就全变假了,完全是一种人为的了。所以庄子说“不学”,一切要自然而然,不要人为操作。学来的并不都是有益的,最后可能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道德修养不能是“学”的方式,只能是“不学”的方式,要通过非知识化的路径进行。关于如何做到“不学”而能够提升道德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悬解”“见独”四种方法。
“坐忘”就是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把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以及自己的心智作用所产生的虚伪、狡诈都忘掉。简言之,坐忘就是要克服贪欲以及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回归道德的自然状态。
“心斋”,简单地说,就是使心处于虚静的状态,没有有关经验世界的种种计较的、区别的知识,把关于分别、判断、计较的经验内容减损到最低程度。坐忘与心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克服知识与经验内容对道德的影响,通过摆脱知识和经验对人的负面作用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悬解”就是从外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外物是指一切非自然的东西,既指物质方面的,也指教育过程中从外部灌输的道德知识。与物欲一样,道德知识也对人的内心构成束缚,只有将其排除才能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
“见独”就是心中体悟到了大道,提升到了道德的境界。当人将天下的得失、世间的事物乃至自己的生死都排除到心外,达到心中无一物的时候,才能进入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地。在庄子看来,道德教育只能是这种排除欲望、外在影响的方法,而不是以外部输入某种知识、约束欲望从而实现道德提升的方法。简言之,应该是以“疏”为主的方法,而不是约束、制约这类以“堵”为主的方法。
通过与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相对的做减法的方法,最终可以进入纯粹的道德状态。人的道德境界提升的目标就是恢复到宇宙本初的层次,恢复到大道没有遭到破坏的层次。这种提升必然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将道德境界恢复到宇宙最初时的情形就能保持虚静,能保持虚静就能具备宽大的胸怀,没有是非爱憎之分,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这样的人看似愚昧糊涂,实际上拥有最完美的德性。
由上可知,在道家老庄的主张中,道德知识是一种与自然科学知识发展方向截然相反的知识,这种知识并不是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道德修养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发展路径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积累、不断增加的路径,知识越多,学问越大,能力越强,它遵循的是“学”的规律;而道德修养则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它最佳的路径不是通过增加道德知识来提升道德水准,而是通过减损物欲,实现内心的自由来提升道德水准,它遵循的是“不学”的规律。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知识学习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道德问题,反而会使道德问题的解决走上一个错误的轨道。
1.下列关于“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路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忘”和“心斋”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让心处在虚静的状态下,克服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
B.“悬解”的过程,就是解除外物束缚的过程,这种外物,既有对物质的贪欲,也有从外部灌输的道德知识,摆脱束缚,人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
C.“见独”就是心中体悟到了大道,以“疏”为主的方法,进入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地。 |
D.“坐忘”“心斋”的目的是克服贪欲及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而“悬解”“见独”的目的是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自然、天然是庄子认为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有意安排进行道德教育,就会破坏这种基本原则,可能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
B.“坐忘”“心斋”“悬解”“见独”都是在“不学”的状态下实现人的道德提升的方法,它们的实践过程往往由先而后,由易到难。 |
C.在庄子看来,道德知识的提升需要做减法,而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则需要做加法,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完全对立。 |
D.一个人道德境界达到了宇宙本初的层次和大道没有遭到破坏的层次,那么,他虽然愚昧糊涂,却拥有最完美的品德。 |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真正的美德是不需要有意学习的东西,人为地教育他人操纵、控制、管理自己,会把本于自然的道德变成一种操作,这与庄子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
B.人的道德境界提升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然而然,不需要经过任何主客观的努力,人的境界一旦回归初始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
C.对人的道德提升,庄子主张遵循“不学”的规律,即通过实现心灵自由来完成道德提升,从而减损物欲,解决困惑。 |
D.通过知识化途径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解决道德滑坡问题,因此应大力提倡人为道德教育。 |
以下四首绝句分别描写了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四季的景物,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②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③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④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A.a①;b③;c④;d② |
B.a②;b①;c③;d④ |
C.a④;b①;c②;d③ |
D.a④;b②;c③;d① |
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改行“彻税”,改善国家的财政收入。) |
B.“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孔子认为如果你觉得不守丧已经可以心安理得了,那么也可以一年为底线。) |
C.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曾子看来,孔子的道可用“忠恕”二字来概括,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的具体化。) |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的“均”都是平均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典籍。“论”指“论纂”,“语”指言论,“论语”即经过整理编辑的言论。 |
B.《炮兽》的作者雨果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他在1827年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
C.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突破了杂剧的体制,以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演述崔、张故事,而一折戏虽然多以一人主唱,但也有若干折由数人轮唱。因《西厢记》的成就,他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代表作有话剧《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和小说《茶馆》《龙须沟》,并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
下列有关小说的基本元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 |
B.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但所有的作品最终都是有主题的。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形象大于思想。 |
C.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有着密切的联系,“虚构与真实,仿佛水消失在水中”,两者很难分辨,所以艺术的真实其实就等于生活的真实。 |
D.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C.古之学者必有师 |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