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一 德祐二年二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庆余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即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国者相见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D.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周公之逮所由使

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士萃左丞相府且立石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目独五人曒曒

C.归求救国之策死湮没不足道者

D.资政殿学士行敛赀财送其行

3.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授命,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翻译划线句(6分)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5.阅读下面语段,给划线部分断句。(3分)

20.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1.C 2.A 3.D 4.(1)国家事态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 (2)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5.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解析】 1.主持,处于。A,授官/清理,B,出使是/行为作为,D,使命/指使 2.介词,在。B,助词,的/取独,C,连词,就/却,D,介词,凭/连词,来 3.对比的目的,是突显“五人之死”的“曒曒”,而非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为:(1)其中爱不能翻译为爱,而要翻译成顾惜。口舌代指言语。 5.此句句式整齐,同类的句式可断开。如:“其言情也”与“其写景也”不仅句式相同,字数也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神 木

李磊

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像一个躲得并不严实的人,露出一头蓬乱的头发。它一直偷偷摸摸地生长在高墙背后,过了上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如果不是它的根须穿过墙壁伸到祠堂里来,根本就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存在,谁会注意一棵貌不惊人、势不惊心,甚至看上去还有些畏畏缩缩的树呢?

②有人曾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那是一棵驼背的树,主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蔓没有一条是伸直的,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③我想象那棵树的样子,觉得它挺有意思。因为它的所有枝桠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力,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④我们关注它的那几年里,那树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却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这种状态。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⑤那场暴风雨带走了村里很多东西,包括一些草垛、一些老树、老屋,还有一些人。人们在清理风暴带走了那些物件时,发现祠堂倒了。我们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里,坛口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于是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墙的背后,而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也许它会越过身边的建筑与树木,成为平原的至高点,成为栋梁之材。

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材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

⑦在重建祠堂时,有人提议将树伐掉,以除后患。而锯条却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区域时猝然迸断。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核心区域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⑧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拨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了泥土以下。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在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选自《散文》,有删改)

1.我为什么觉得那棵树“挺有意思”?请概括说明。(3分)

2.请赏析划线句“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才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3分)

3.文章①②两段对这棵树的外形进行具体详细的描写,有什么用意?(4分)

4.本文托物言志,借树喻人,试探究“神木”寄寓了哪些生存智慧。(5分)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字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吴之民方痛心焉是社稷之臣也

B.臣窃以为其人勇士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河东亦然

D.是谓天地之义气约为婚姻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划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襟三江而五湖

B.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C.宁许以秦曲

D.沛公旦日百余骑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无乃尔是过与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吾属今为之虏也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A.首联起句突兀奇绝。山水、江村,一大一小,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而“尚有村”

传达出的是“斯人已去”的寂寞。在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前,更加重了“物在人

亡”的惆怅情绪,奠定了全诗悲壮的基调。

B.“紫台”与“青冢”,一个雍容华贵,一个凄凉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朔漠”茫茫,“黄昏”沉沉,笼罩着瑟瑟“青冢”,烘托出了肃杀渺茫的凄惨气氛,不由使人觉得“此恨绵绵无绝期”。

C.昭君“出塞和亲”,有人赞其大义,有人叹其清高,有人夸其美貌。而杜甫却看到了她不幸的根源在于君王的“美恶不分”,并以古讽今,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谴责了君王的昏庸无能。

D.杜甫笔下的王昭君,是一位不幸的心中充满怨恨的女子。她怨生前不见遇,怨死后不得依,怨小人多险诈,怨君王不赏识。茫茫六合有多大,她就有多少哀伤,琵琶曲中就有多少怨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