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蒙骗 (mēng)...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见(piē)骗 (mēng)规则 (qián)尊降贵 (yū)

B.芜(jīng)拘(nì)羊肉 (shuàn)心惊胆(zhàn)

C.舔(shì)肚(jǐ)一那 (chà)然而止 (jiá)

D.拭 (kāi)射 (cuán)记事簿 (bù)引试啼 (háng)

 

C 【解析】肚脐 (q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称职的演员,是那些真正可以使自己融入角色中的人。”

人生,就是没有剧本的戏剧,而社会、家庭、学校,甚至是寝室、小组……每处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属于自己的某一角色,有时还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你是那个称职的演员吗?

请以“我的角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代小说,完成小题。(22分)

离 魂 记   (唐)陈玄祐

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重,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僚之选者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

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梦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将杀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恩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天地)之下,胡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既至,宙独身先至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潜有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尝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1.对文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宙亦恚恨(深厚)

B.乃倩娘行跣足而至(白白地)

C.今将我此志(强行改变)

D.在舟中(看见)

2.下列句子中的“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家人莫知其状

B.其妻常恩父母

C.何其诡说也

D.或谓其虚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清河张镒因官于衡州

B.他时当以倩娘

C.其妻常父母

D.家人

4.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镒从前曾答应自己的外甥王宙,等女儿长大以后,把女儿送到太原去和王宙结婚,可后来张镒却答应了宾僚的求婚,把女儿嫁给了宾僚。

B.张镒被征调到京城去做官,但张镒不愿离开清河,就派王宙到京城去贿赂朝廷官员,于是才有了王宙与倩娘的生离死别。

C.当王宙和倩娘决别上路以后,倩娘自杀身亡,然后她的灵魂追上了王宙,和王宙私奔到四川,并生下了两个孩子,后来又和王宙一起回到了清河娘家。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五年里,张镒家竟然还没有埋葬倩娘。

D.陈玄祐小时候曾听到过倩娘离魂的事,后来又亲耳从张镒的堂侄、莱芜县令张仲规那里听到这件事的始末,意在表明这件事是真实的,而不是作者胡编乱造出来的。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天地)之下,胡颜独存也?

(2)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6.作者再三强调他写的事情是真实的,你怎样看待倩娘离魂这一事件的真实性?(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9分)

橘  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1)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由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2)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送水车仿佛被遗忘在那里似的,戴红帽子的搬运夫正向车厢里给他小费的什么人致谢——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去。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3)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4)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5)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吧嗒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发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6)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惫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7)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8)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小说的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我”对小姑娘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5分)

3.请根据原文分析“我”和“小姑娘”之间的差异。(6分)

4.小说结尾作者为什么说:“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牲畜林》的片段,完成小题。(9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惟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抠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母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战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1.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

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

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舍离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3.作者采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发展设置障碍,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下面对本文“延迟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了下来。

B.让人感觉到消灭敌人的不容易,从而深化了主题。

C.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各种牲畜得以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

D.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查看答案

在“我给‘文学人物’写句话”主题活动中,赵伟同学写下的这句话(例句),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请你在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个,以“希望”开头拟写句子。要求在内容上能体现与人物相关的信息,句式、修辞等与例句基本相同。(6分)

例句:写给“祥林嫂”:希望就是你对阿毛的无尽惦念,如春天贺家墺漫山遍野的绿色,在你的心头鲜活到永远。                                                 

写给“清兵卫”:                                                              

写给“阿隆”:                                                                

写给“素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