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垓心咀嚼蹂躏雕粱画栋 B.杜撰纨...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垓心咀嚼蹂躏雕粱画栋

B.杜撰纨袴诽谤游刃有余

C.蹙眉披糜炮烙锱铢必较

D.迤逦修茸山麓沸反盈天

 

B 【解析】A 雕梁画栋, C披靡, D修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朱(tà)然(yǎn)熟(xún)不(jīng)之谈

B.盛(fù)造(chì)瘦 (xuē)装作样(mó)

C.讪(shàn)见(piē)度(cǔn)切中肯(qìng)

D.序(xiáng) 掠(piǎo)形(hái)少不事(gēng)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走过荒原

①诗歌总是使人难忘。我已经很少阅读诗歌了,然而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比如日本俳句中的菊花与刀,前苏联诗歌中的路,英国诗歌里的夜莺与云雀,却无论如何挥之不去。

②类似的自然还有荒原。少年时读过的唐诗,诸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远目不堪空际送”这样的句子,我至今耳熟能详;而 T? S?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荒原上/孕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那些迟钝的根。/冬日使我们温暖,它以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干枯的块茎/喂养弱小的生命……”十多年过后,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③是什么使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某年某月,当我在北京听到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吉他曲《荒城之恋》时,竟禁不住潸然泪下———既感叹中日文化之间难以言说的千丝万缕,更为飘然逝去的岁月无限感伤。想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名篇所蕴含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精妙的语言,广阔的文化语境,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邃的洞察;而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荒原意象带给我的强烈对比和无限想像———少年时居住在江南小镇,杏花春雨中感受荒原的粗犷、苍凉和沉寂,无法不怦然心动;读到艾略特,我正在喧嚣的上海,荒原的辽阔与地老天荒、荒原上那些卑贱的、渺小的生命之坚韧的律动,让我觉得在大都市所有的寻梦和挣扎都是在自寻烦恼———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或许是当时潜意识的梦想。

④然而,认真想来,如果不考虑诗歌的审美,我所谓的想像和潜意识是否有点矫情?因为实际上,大概在五年前,我曾因一个项目来到了西部;我本有很多机会去看看荒原、直面荒原甚至走过荒原的,可是,总是因为怕错过一些所谓的商机而最终未能成行。扪心自问,即使经过诗歌无尽的洗礼,我是否依然俗不可耐?我的诗情画意是否仅仅耽于想象之中?而诸如荒原这样的景致,如果仅仅在想像中被人记起,如果记忆后仅仅是抒情、观赏或者把玩的对象,这是不是人类和自然的悲哀?可以没有荒原吗?

这使我想起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大概是以三毛的《橄榄树》为滥觞,流浪的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时至今日,歌坛对于流浪的缠绵之情依然经久不散。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那些词曲作者,那些歌手,有多少像三毛一样羁旅天涯、浪迹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愿意去真正地流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在城市呆烦了之后,因为休闲以及一些商业目的,到另一座城市或乡村逍遥地作了一番“伪流浪”。

⑥荒原的情形与此并没有两样。荒原的确是粗犷的,但粗犷的另一面可能是严酷;荒原是苍凉的,但苍凉的背后隐藏着凄苦;荒原是沉寂的,但沉寂并不是宁静;荒原上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然而却又是如此孱弱;荒原上的爱情或许激烈奔放,但那爱情却绝对包涵着无奈;荒原有大美存焉,然而大美又怎么能替代人间烟火?所以,高适、岑参们的“边塞诗”究其实是远戍边地的无奈的宣泄;艾略特如果不是在慕尼黑隔岸观火,估计也没有抒写荒原的闲情;至于像我这一类修炼不到家的凡夫俗子,无病呻吟是常有的事。因此,荒原经常是停留于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像中,走过荒原大多是一种形式,一种见证。有多少人抛弃了尘世的欢乐向荒原迁徙?所以,荒原似乎总是亘古不变,荒原似乎就这样一直在地老天荒。

⑦但是,追求平等与福祉应该是人类无法舍弃的权利和义务,我们有什么理由听任荒原一直荒芜下去?仅仅为了审美的满足,而后抱着某种优越感去俯视荒原上的同类,这是不是太不公平?由此,就分外觉得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贵:研究贫困的荒原,走进寂寥的荒原,然后去想办法改造荒原。这样,即使一片荒原都不存在了,所谓的艺术因之失去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却难道不是人类与自然一大真正的进步?所以,我渴望走过已经不再是荒原的“荒原”,企盼所有的荒原都像我的家乡一样山清水秀,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

⑧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写作本文的此刻,阿富汗南部的荒原正笼罩在战火之中,坎大哈和扎兰季在悲伤地哭泣。或许,我所有期待终归只是一种妄想,荒原,将可能永远无法逃脱荒原和寂寥的宿命。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③段的大意。(6分)

2.为什么要写“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这一段? (7分)

3.文章说,荒原和表观荒原的作品能给人“审美的满足”,其美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8选5,共5分)

1.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杜甫)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李白)

3.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4.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 李商隐)

5.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白居易)

6.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白居易)

7.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定风波》 苏轼)

8.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   (《望海潮》 柳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5分)

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

拔剑切啖之

B.武康为公令

不求闻达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亲党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惜朝廷无一忠臣

百姓之谓我爱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

A.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B.及归,公又请殿将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而乱行者,斩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

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