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画痴”张守义 张守义先生刚刚去世了。回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画痴”张守义

张守义先生刚刚去世了。回忆起他的桩桩往事,不禁欷歔。

他是大名鼎鼎的书籍装帧家,也被同行称为“画痴”。在创作构思时,他往往如醉如痴,一张张草图或墨稿瞬间即能铺天盖地:柜上贴着,墙上挂着,桌上摆着,地上摊着……他手里捏着笔,站在纸里端详着,一会儿踮着脚往墙上的稿子上添上一盏街灯,一会儿又蹲下身子,将地上草图上的两株树抹去……这时候,要有同事来问他什么事儿,他往往神不守舍的敷衍两句,过后,一准儿忘得一干二净。他平时的精神状态是病弱、迟钝、疲惫的,然而,若和他谈起装帧艺术的创作规律,他很快会振作起来。

张守义先后为冰心、艾青、刘白羽等人设计了一批出色的封面,受到文学界、装帧界的广泛好评。在设计《春天的竖琴》封面时,张守义翻阅了积累的桂林风光速写,有了新的立意。在封面正中,以大胆破格的寥寥几笔画出了亭亭玉立的山峰和水中清晰的倒影,使人眼前浮现出挺秀的竖琴造型,还让人仿佛听到了江水荡漾的声音。为了这件约稿,著名老诗人晏明登门造访,上下五楼有好几次了,这回见到了效果图,十分喜悦。不过他总是觉得封面的颜色太淡,美中不足。于是和张守义商量:是否改得浓一点、红一点?张守义出于色调比对的需要,没同意作者的意见,却答应再推敲一下。过了几天,张守义拿出有着12个不同色调小太阳的构图请作者审看并任选一种,老诗人被感动了。

设计罗马尼亚名著《什特凡大公》封面时,张守义想用什么来表现什特凡大公的权势呢,可想了几天也没想出来。有一天到印刷厂看样,他顺手把提包和帽子放在地上,一位师傅马上捡起帽子,掸掸土说:“老张,你对帽子太不仗义了……”这件小事使他醒悟到:帽子不仅暗示人的身份,也象征了人的尊严,那么,对于大公呢?在坐车回家的路上,公共汽车抛了锚,可他的思绪一直没间断。在他和乘客们下来推车的时候,他眼前忽然一亮:皇帝的金冠、皇后的凤冠都很重,为什么他们都顶在头上呢?从古至今帽子都是有象征性的。哎!就用皇冠“特写”来象征什特凡大公的权势。这时汽车打着了火,乘客们一拥而上,车开动了。车上的小青年见他还若有所思地站在原处,都笑了。

怎样使外国文学书籍封面上的人物形象神态各异而不雷同呢?张守义想,要细致入微地描绘每个人的一颦一笑,最好是面对面地反复观察。一次,他受邀参加一个专业会议,住在一家外宾很多的饭店。他发现电梯间里各种各样的外国人很多。这不是观察人像的最好机会吗?他从一楼驾云似的上升到了最高层,又从最高层飘然而下……回到客房,他那速写笔飞快地在本子上跳动着,默默记下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

前不久,张守义拿出一件封面给我看,只见淡雅的构图之中,亦藏亦露地布满了俏丽的花卉,那结构,形态新颖极了。一问,才知是一丛干枯的野花经他复印处理后,才成为这样的画面。“我这是偶然得之。”原来,一次他去外地讲课,分别晚会上,他那略带嘶哑的高亢的陕北信天游和深沉的日本八木小调,激起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最后,他压轴的一曲《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将晚会推向高潮。次日,几位女士从山上采集了一丛野花送给了这位大家喜欢的老师。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传主的形象,如他在创作构思时的如醉如痴与神速和他平时病弱、迟钝、疲惫的精神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设计《春天的竖琴》封面时,张守义不同意老诗人晏明的修改意见,这反映出他性格中固执的一面。

C.文章列举了几件小事来表现传主的形象,如他坐公交车时还在思考设计,在电梯里观察外国人的举止神情,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更能反映人物特点。

D.文末作者又举了张守义唱歌这一事例,这说明张守义不光是痴迷于装帧,还多才多艺,受人欢迎。

E.“我这是偶然得之”一句话既解释了张守义封面构思的来源,也表明了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文章第二段说“他是大名鼎鼎的书籍装帧家,也被同行称为‘画痴’”,有何作用?(6分)

3.文章主要写了张守义的几件“痴”事?请列举出来。(6分)

4.文章是如何表现张守义的“痴”的?请结合文本,谈谈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8分)

 

1.BE 2.照应题目,引出下文的具体描述。交代张守义先生书籍装帧家这一身份,说明他痴迷于装帧。 3.①创作构思时,聚精会神,敷衍同事。②设计《春天的竖琴》的封面时,精益求精,认真务实。③坐公交车时,痴迷于思考设计。④电梯里观察外国人的举止神情。⑤巧妙将干花用于装帧。 4.文章主要是通过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张守义的“痴”的。 启发:①要善于观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的神态举止,到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如张守义为了塑造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在电梯里观察外国人。②对生活要有一种很强的敏感性。如张守义到印刷厂看样时,印刷厂师傅的一句话,立刻使他醒悟到帽子不仅暗示人的身份,也象征了人的尊严,并由此设计出了理想的《什特凡大公》的封面。 【解析】 1.B项,“反映出他性格中固执的一面”说法错误。E项,“表明了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的说法在文中无据。 2.可以从与题目的关系,与下文的关系,回答此题。 3.注意关键句(总起句)——他是大名鼎鼎的书籍装帧家,也被同行称为“画痴”,下文就是“痴”事。 4.文章是如何表现张守义的“痴”的,应该从描写的角度答题,第二问要注意“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即从写作的角度回答启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高等教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年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里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强”出身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B.“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了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的细节,对“强”的作法起到了提顿、强调的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D.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E.文章的题目,常可以对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高等教育”一语双关,提示着本文的主旨所在。

2.请简要分析“强”这个人物形象。(6分)

3.请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6分)

4.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具有鲜明特点。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缘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韧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具有依托自然的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从狩猎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的前期。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有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有复合式刮削器、镶嵌石片和骨片、骨角、蚌器相结合的复合工具等。与草原细石器文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始形成。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直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源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生产过程更具有依托自然的直接性。草原文化的载体,即无论是自然草场还是水、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本生存条件,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少有人工改造和加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这既是草原文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面。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人粪生活的基本条件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要的副产品。众所周知,草原民族的食,以肉、乳或兽产品互易的农产品为主,具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穹庐为室毡为墙”,这是草原文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的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源的特征;草原民族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在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它是人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总之,草原文化是较早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

(选自王绵厚《草原文化形成的三个主要标志》,有删改)

1.下列关于“草原文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B.草原民族从旧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前期一直使用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细石器。

C.草原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较,更具有优越性的一面。

D.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2.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

B.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C.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

D.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文化的“牧业”具有依托自然的特点,而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B.草原文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草原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水平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方面。

C.“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也是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

D.草原民族的皮革、兽毛编织品等一些副产品和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原生态性。

 

查看答案

综合下面三则新闻,用一句话表达你的看法。(5分)

2010年10月16日,一年轻司机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使其一死一伤,他不但没有停车,反而态度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倒骑电动自行车的女服务员,下车后发现伤者在看自己的车牌号,药家鑫拿出刀子,对其连捅8刀,致其死亡。

2010年11月27日,武汉一个驾驶广本汽车的司机当众掌掴一对“挡道”的母女,还扬言“就是打死了你,你的命都没我这辆车值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11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5分)

2.词的下阕用什么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