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简要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4分)

2.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文末说“他很快乐”,请简要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6分)

 

1.①技艺高超;②热心帮助他人;③知足常乐;④有学识,知识丰富。 2.第一是这个细节描写刻画出人物的性格,董师傅追求心灵的宁静。第二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湖边闲坐为下文遇到小翠做铺垫,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展开。 3.①能够帮助小翠找到回家的路,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②在帮助小翠的过程在,运用自己的知识让小翠欣赏校园的美景和自己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快乐。 【解析】 1.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 2.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3.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觉得不那么容易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④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 “以正音为潮人诲”。不可想像,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⑦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选自梁衡《人杰鬼雄》有删节)

1.关于韩愈被贬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韩愈是因为宪宗迎佛骨而勇敢进谏,最终被皇帝认为抗龙颜、揭龙鳞而遭到贬谪,也因为这次贬谪成就了韩愈的身后名。

B.潮州的韩公祠、韩山、韩水都是因为潮州的人民纪念韩愈的功绩,同时以此为韩愈洗清冤屈并对朝廷表示抗议。

C.韩愈虽然因为遭贬而心境凄苦,但之后看到百姓之苦便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D.韩愈遭贬谪和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的挫折相比更为严重,一度心情低落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

E.韩愈被贬后,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于是奋不顾身地坚决抨击。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的人生的逆境大概可以分为四种,韩愈是处在人生的逆境中第二、第三两种逆境。

B.韩愈比屈原、李白多一层高明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而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C.潮州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很多弊政陋习,在韩愈的努力之下大为改观。

D.韩愈在潮州发现当地乡学不兴、文化落后,所以他提倡古文运动,并由此发展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章先河。

3.文章第⑥自然段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请结合韩愈的经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4.结合全文,韩愈言行一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季氏将伐颛臾》)

2.                                ,并立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

3.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4.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1.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诗人在此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谷字耕叟,潭州长沙人。性刚直庄厉,初处郡学,士友皆严惮之。

宋以词赋取士,季年,惟闽、浙赋擅四方,谷与同郡邢天荣、董景舒、欧阳逢泰诸人为赋,体裁务为典雅,每一篇出,士争学之,由是湘赋与闽、浙颉颃①。中年登进士第。调常德推官,知崇阳县,所至廉正有声。 

丁内艰,居家教授,不改儒素。日未出,授诸生经及朱氏《四书》,士虽有才思而不谨饬者摈不齿。诸生隆暑必盛服,端居终日,夜灭烛始免巾帻,早作必冠而后出帷。行市中,市人见其举动有礼,相谓曰:“是必尹先生门人也。”诘之果然。 

晚入李庭芝制幕,用荐擢知衡州,需次于家。潭城受兵,帅臣李芾礼以为参谋,共画备御策。时城中壮士皆入卫临安,所余军仅四百五十人,老弱太半。芾纠率民丁,奖励以义,人殊死战,三月城不下。大军断绝险要,援兵不至,谷知城危,与妻子诀曰:“ 吾以寒儒受国恩,典方州,谊不可屈,若辈必当从吾已耳。”召弟岳秀使出,以存尹氏祀,岳秀泣而许之死。乃积薪扃户②,朝服望阙拜已,先取历官告身焚之,即纵火自焚。邻家救之,火炽不可前,但于烈焰中遥见谷正冠端笏危坐,阖门无少长皆死焉。芾闻之,命酒酹谷曰:“尹务实,男子也,先我就义矣。”务实,谷号也。

初潭士以居学肄业为重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岳麓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岳麓精舍生潭人号为三学生兵兴时三学生聚居州学犹不废业。谷死,诸生数百人往哭之,城破,多感激死义者。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颉颃:不相上下,相抗衡。②扃户:闭户。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士友皆严之惮:恐吓

B.年,惟闽、浙赋擅四方季:朝代之末

C.中年登进士第:科第

D.内艰,居家教授丁:遭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宋词赋取士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岳秀泣许之死涂有饿莩不知发

C.城破,多感激死义吾二臣皆不欲也

D.阖门无少长皆死积土成山,风雨兴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明尹谷“性刚直庄厉”的一组是(3分) (   )

①体裁务为典雅 ②居家教授,不改儒素 ③士虽有才思而不谨饬者摈不齿 ④早作必冠而后出帷 ⑤谷知城危,与妻子诀 ⑥先取历官告身焚之,即纵火自焚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尹谷性格刚直严厉,士友都很敬畏他;他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在作赋方面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士人争相向他学习。

B.尹谷在家里教授学生,仍保持儒者的品德操行,严格要求学生,如果学生不谨慎修习,即使才思敏捷他也不教授他们。

C.潭州城被敌兵包围的时候,尹谷毅然与妻子诀别,为保存尹氏的祭祀之人,他叫弟弟尹岳秀逃出,自己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最终死于火海之中。

D.尹谷死后,潭州看重读书学习的“三学生”几百人去吊唁他,潭州城被攻破以后,很多人都被他感动,为大义而死。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初潭士以居学肄业为重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岳麓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岳麓精舍生潭人号为三学生兵兴时三学生聚居州学犹不废业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隆暑必盛服,端居终日。(3分)

②用荐擢知衡州,需次于家。(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九部门强调,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食品生产经营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严禁在农产品种植、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B.可以这样说,一个写不好对话的小说家是写不出杰出的长篇的,而对话的能力恰恰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小说家是否优异的关键因素所在。

C.如何让富人不再只想着投资移民,让穷人尽快摆脱贫困,让全国的百姓真正走向“共同富裕”,这显然需要国家从宏观政策方面做出调整。

D.现在,当我通读全书,十几年来陆续印刻在脑海中的记忆被清晰地唤醒,并连成一片,重温了自己从一个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成长为一个研究者的学术经历,回顾了我置身其间的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