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岁十月之望  是:这

B.以待子不时之需:需用

C.安所得酒乎顾:看一看

D.飞鸣而我者过:从……经过

2.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赤壁赋》写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迷人秋夜。

B.《后赤壁赋》写的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

C.这两篇作品的艺术性极高。它们描写江山胜景,字字如画。而同一风月,随着节序的推移和心情的变化,又呈现出不同的境界。它们把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写得理意透辟。

D.前后《赤壁赋》中,情感的变化都是由乐至悲,再由悲到喜。

 

1.C 2.D 【解析】 1.顾:但是,只是。 2.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由乐到悲,再由悲到平静。 参考译文: 壬戌年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着,很喜欢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想办法。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拿它来预备你随时的需要。”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经过的时间很短,江山面貌变化得让人再也不能认识了。我提着衣服的下襟走上岸去,登上险峻的山崖,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了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攀上鸷鸟巢居的大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水府。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突然发出一种清越而悠长的声音,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忧伤,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静空虚。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翅膀张开像车轮那么大,黑裙白衣,发出长长的尖厉叫声,掠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上岸以后,回到家里,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游历(览)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门看,却看不见他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还也     

B.当欣于所遇

C.录所述

D.致一也

2.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分)

(1)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①小池塘。翻空②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③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④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⑤一日凉。

注释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

①乱蝉——形容蝉声嘈杂.衰草——枯萎的野草。  ②翻空——在空中翻飞。

③蕖——荷花的别名。      ④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⑤浮生——古时认为人生世事虚浮无定,故称。

1.对这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写的是夏末初秋时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通过对雨后乡村充满野趣的景色的描写和对作者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B.词作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运用了拟物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喜悦。

C.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手拄藜杖缓步游赏, 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

2.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都含有通感,对其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晨钟云外湿” ——这是触觉与听觉的相互沟通。

B“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这是视觉与嗅觉的相互沟通。

C.“风来花底鸟语香”——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鸟抛软语丸丸落”——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查看答案

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④“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⑤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A.⑤①②③④

B.⑤④③②①

C.⑤③②①④

D.⑤①③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句是(  )(3分)

A.客有吹洞箫者

B.凌万顷之茫然

C.何为其然也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