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日。
1.颈联的“催”“逼”二字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加以赏析。(3分)
2.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才畯满前 畯:通“俊”。 |
B.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恃:动词,依仗。 |
C.采于山,美可茹茹:吃。 |
D.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维:束缚。 |
2.下列均是写隐居之乐的一项( )(3分)
①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②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③起居无时,唯适之安。
④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⑤盘之阻,谁争子所? 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第一段以简练的笔墨叙写盘谷得名的由来,描绘了一个清静幽美、超脱尘俗的境界。 |
B.李愿所说的话描述了三种人:“遇知于天子”者,“不遇于时”者,“伺候于公卿”者。作 者借李愿之口,对这三种人均持批判态度。 |
C.最后一段作者用极富韵味的诗歌来唱叹盘谷的环境之美、隐居之乐,表达了作者的企 慕向往之情。 |
D.本文从正反两方面着笔,隐居者心灵之高洁与小人灵魂之卑污,形成鲜明对照,作者 |
的爱憎褒贬之情态不言自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3分)
(2)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3分)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于嗟女兮, 。(诗经《氓》)
3.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4.诏书切峻, 。(李密《陈情表》)
5. ,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
6.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与其埋怨天黑,不如点起一支蜡烛。”这是一句富有深意的话,它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请将首联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字数不少于200字。(15分)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还原真实的滇缅路( 作者:章东磐)
①今天你从昆明乘汽车前往畹町,当年的滇缅路已经一寸都看不到了。 宽阔的高速公路让汽车可以像风一样穿过崇山峻岭。深沟和两山之间,被数百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架成坦途,太大的山就挖一个长长的大洞,让几辆并行的汽车毫无阻滞地冲过去。习惯在山路上盘旋的司机们爽得一塌糊涂, 上百公里可以一直踩着油门走,极速狂飙如飞,结果真的从高上云端的新公路上飞了出去,他们在将近一分钟后才会掉落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最早的滇缅公路。
②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条山路上流过这么多的鲜血。这条1100公里的公路,有超过40万至少6个国家的军人阵亡在与它直接有关的战场上,如果再加上至少两倍于此数的中缅两国死难平民,则这条蜿蜒的崎岖山路上每一米都是一条人命,每一米都仰面朝天地躺着一位死者,他们手拉手从云南省会昆明连接到缅甸的交通枢纽腊戍。也就是说,这条路从修筑起的不到5年,几乎用人的骨肉又重新铺了一遍。
③一直到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实际上都并不知道这条公路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人认真地研究过它。
一
④1999年,我第一次自己驾车驶上滇缅公路,开过大理之后,还有不少的路段依稀保存着当年的样貌。时近黄昏,金色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路上,让那条被60年的汽车轮胎和鞋底抛光成晶莹剔透的塘石路灿烂之极,衬着背后苍黛的远山,有一种渐上天际的绝世之美。这种叫做“塘石路”的路面是滇缅公路的特色,在今天所存无多。它是用俗称“狗头石”的长条石块竖着挤压排列成路面,两侧再用巨大的石块挡住它们,使每一块石头经年累月都不会稍微松脱。石头当然不怕高原太阳的暴晒,所以永无柏油路面一到夏日经常稀乎烂糟的局面。当然也不怕雨水冲刷,没有土路一下雨变成一条烂泥沟的担忧。而且石头朝上的部分大约拳头大小,即便稍有不平,汽车走在上面并不颠簸。
二
⑤滇缅路是抗战时中国的血脉,也是缅甸之战的导火索。对于曾经期望3个月搞定中国的日本,很大程度上是这条路挡住了他们迈向完胜的步伐。为了切断这条路,日本人生生把缅甸这个宁静的翡翠般美丽的佛教之国拖进了全然与它无关的中日之战。日本军队把发起于缅甸的战役定名为“断”,战略意图清楚明了,彻底切断中国的陆上补给线。
⑥那时候,中央军校炮科要实弹射击,用几发炮弹,都必须校长签字,而校长就是蒋介石。军事物资管到这么细,国家军事资源之匮乏,这一个例子已经说明问题了。战争打到第5年,中国的抵抗仍然没有被摧毁,很大程度上都靠着这条唯一的血脉。这条几乎是悬挂在层峦叠嶂上的公路上,日夜奔驰着各式各样的货车,很多都是南洋的华侨为祖国抗战而捐献的。
⑦我曾在几年前为了寻找一座当年美国工兵架设于滇缅路上的钢桥而走过一段极凶险的老路,一段早已废弃掉的老滇缅路。那是接近40度的陡坡,一面是峭壁,一面就是悬崖。即使不避让对面来车,也让人开得手心出汗,胆战心惊。戈叔亚告诉我,那时许多南洋华侨机工驾驶的还是烧木炭的卡车,上这样的陡坡,要烧好一会才能往上冲一小段,车上放着几块三角木,每当车冲至无力,站在车门外的助手要立刻跳下车去把三角木塞在轮下,防止溜车。等车烧好压力,又要飞快地拉出垫木,跳上车,否则就要跟在后面跑,因为车不能停下等人。这些本是平民而又生活相对优渥的机工们,有多少人为着自己素未谋面的故国能够挣出灭顶的深渊而舍身在了滇缅公路沿途的莽莽群山之中。在我所走过的滇缅路沿线,没有看见一座属于他们的纪念碑。
三
⑧在澜沧江昌淦桥近旁的另一条江上,有一座完整如初的美军工兵架的钢桥。悠长的岁月似乎全然与它无关,60多岁了连皱纹都没有。在一端的斜梁上有凹痕,那是整个桥身唯一的损坏,据说留下那个脸盆大凹痕的卡车完全撞烂掉了。我想起怒江和澜沧江上那些比工兵桥年幼许多的小弟,那几座叫做“红旗”“东风”的似乎更应坚固的钢筋水泥大桥,或者经历了几次大修,或者只放单行。只有这个漂泊来的弃儿,仍然像小伙子一样伸展着毫无老态的脊梁。
⑨我们真应该在这座桥头用上好的钢材铸一面纪念铭牌,告诉今天的中国人这座桥的来历。工兵桥和昌淦桥之间,还保存有一段尚称完好的滇缅公路,是建遗址博物馆的好地点。就这么小一片区域,有多少故事可以讲,可以让后辈亲睹。可惜为着一座正在兴建的电站,此地很快将荡然无存了。
1.第5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全文,请概括“还原真实的滇缅路”所包含的内容要点。(6分)
3.文中转述“戈叔亚”的话,其用意是什么?(5分)
4.第9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看待在现代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去留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