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
B.“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
D.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生杀予夺直接了当贻笑大方隐约其辞 |
B.自惭形秽莫可名状名列前矛轻手蹑脚 |
C.深沟陷壑影影绰绰满目疮痍暴戾恣睢 |
D.花团锦簇好高鹜远谬种流传贫瘠不堪 |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A.长歌当()哭桀()骜() |
B.立仆()殒()身不恤() |
C.菲()薄黯()然 |
D.浸渍()喋()血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15分)
老船长
在海上漂泊了半个月的货船慵懒地驶入了台湾海峡,又和风浪斗了一场!甲板被海浪冲刷得湿滑而油亮,空气沉闷而夹杂着浓重的海腥味。老船长西装革履走出了驾驶室,站在外甲板上,向远处眺望。他突然感到自己是站在那条熟悉的过街天桥上,一辆红色夏利的士鸣笛缓缓地向他驶近……他兴奋地连连挥手大喊:“停下,我在这呢。”几个船员出来惊异地把他扶回休息室。
这一天,货船终于靠在中国的港口。岸边,她开着红色的夏利早已经等候在那里,她像以前一样,脸上平静地挂着笑容。她轻轻地告诉他们说:“他说过,今年回家陪我。”
车子向家的方向飞快地驶去,他说:“前面有船,转舵!”她说:“是,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舵手。”透过车窗,她看见有蔚蓝色的海水从四处漫来。
1.开始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请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3.红色夏利车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士,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阶层。一直以来,许多著名史学家都曾就士的身份与地位做过广泛而丰富的研讨.顾颉刚先生的“国士”说,费孝通先生的“绅士”说,以至于吴晗先生所主张的:“照我看来,官僚、士大夫一绅士、知识分子,这四者实在是一个东西。”凡此种种,都是对“士”问题的经典表述。
在当代国际史学界享有盛誉的余英时先生更是就“士”的概念及特征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说: “知识人在古代中国叫做‘士’,而‘士’的出现则是和‘道’的观念分不开的,所以孔子说:‘士志于道。’”“与西方的情况相对照,我们便能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知识人的特征,这些特征大都和‘道’的内向超越性有关。中国知识人自始便以超世间的精神来过问世间的事。换句话说,他们要用‘道’来‘‘改变世界’。这一精神上起先秦下及清代,始终贯穿在中国知识人的传统之中。”
事实上,“士志于道”,主要是士人的自我期许。中国的历史发展走势已经不断地证明,士人所维护和标榜的“道统”,在皇权专制“政统”的步步进逼下一直在退却、沦落。而士人的地位日益卑贱,命运日益坎坷,最后连人格尊严也已丧失殆尽了。
士大夫阶层在历史上的角色,不断地发生着蜕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即绅权与皇权的关系,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变化最大的特点是士大夫的节节败退和政治地位的日益低下。
以昊晗先生的观点,士大夫即官僚阶层的政治地位在历史上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先秦到唐代,第二个时期是从五代到宋朝,第三个时期是从元朝到明清.我们仅从君臣的礼节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宋以前, “r-公坐而论道”,大臣们和皇上谈话,郝是坐着说的。可到了宋朝,士大夫们就开始矮一截了,从宋太祖开始,在皇帝面前大臣们都无坐处,只有皇帝一个人坐着,三公群卿立而论道了.到了明清士大夫们更矮了一截,不但不许坐,连站着都不行了,得跪着奏事了,所以我们就看到七八十岁的老臣们齐刷刷地跪在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儿皇帝”面前。当时的大官们,上朝时都会在衣服内缝一个特制的护膝,就是跪久了膝盖受不了。先由坐继而站后而跪,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了绅权的不断衰落和皇权的节节提高。
士人,一个曾经拥有理想,试图主导民族精神,规划历史走向,设计社会模式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兴起与衰落,他们的觉醒与迷茫,.他们的快乐与痛苦……总之,他们的命运,最终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气质.而他们的喜怒哀乐,则是历代社会生活图景中最具典型性、最具代表意义的人生映像。
关于“士”的起源与流变,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顾颉刚所说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反映的是士人职业地位的变化,同时也是士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变化.费孝通先生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封建制度解体前后的士人进行了角色区分,其关注的则是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下列关于“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
B.“士”的命运最终会决定整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气质。 |
C.“士”用“道”来“改变世界”,即以超世间的精神来过问世间的事。 |
D.“士”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卑贱,命运坎坷,几乎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颉刚认为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国士”。他所说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反映了“国士”职业地位和精神气质方面的变化。 |
B.费孝通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历史上士人的角色进行了区分,他的研究关注的是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
C.吴晗把历史上士大夫阶层政治地位的变化划分为三个时期,以此来说明士大夫阶层政治地位的日益低下。这种变化,仅从君臣礼节的不同就可看出。 |
D.余英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知识人的概念和特征,并与西方知识人进行对照,总结出中国知识人的特征多和“道”的内向超越性有关。 |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它的出现与“道”的观念密不可分,所以孔子有“士志于道”的说法。 |
B.“士志于道”更多是士人的自我期许,事实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日渐衰微。 |
C.士大夫和皇帝之间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绅权的不断衰落和皇权的节节提高。 |
D.士人的理想,就是主导民族精神、规划历史走向、设计社会模式,他们是最具有典型性和最有代表意义的中国精英。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回首往事,有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越的心境。
①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
②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
③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 ,
④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
⑤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
⑥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死不瞑目
A.②⑥③①④⑤ |
B.②⑤⑥④①③ |
C.⑤②⑥③①④ |
D.⑤⑥②④@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