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黄 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黄 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1.根据前面提示的背景,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渴求。

2.第一节的五行描写黄鹂飞来,只两句是实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黄鹂的色彩和动感;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瞬间之形写其瞬间之静。一动一静,生动地刻画出黄鹂_________________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于树的神采。

3.第一节中第_________句鲜活地点染出黄鹂飞来时所激起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而第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渐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_________。

4.诗人眼前所见的是一只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而胸中所藏的却是一种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交织的情怀。这是一种感情的反差和逆转。两节的最后一句重复,词语相同而情怀各异,前一句写充实感,后一句却写__________感。

5.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表露出了在牢笼般的时代欢乐仅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的情怀。

B.诗中的反复不是一般的感情升华,而是感情的逆转。这是本诗的独到之处。

C.诗中动与静的结合、形与神的交融、实与虚的转化都鲜活地点染出瞬间的情景变化。

D.诗人以黄鹂自比,不但“冲破浓密”,而且能“照亮浓密”,这既是一种渴求,也是一种自信。

 

1.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轻快的生活的渴求。 2.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疾飞 默立 3.二 惊喜、雀跃 四 五 欢欣愉悦和满怀的希冀 4.希望失望失落(或“惆怅”等) 5.D 【解析】 1.从对“一掠”“冲破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等词句的分析可得。 2.此题考查对诗歌语句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3.揣摩诗句,加以联想和想象可得答案。 4.透过意象可以品味出作者的情感。 5.D项“也是一种自信”理解有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出租车确实便利交通,可是如果它不敲竹杠,不乱收费,我就要举双手高呼:“taxi,万岁!”

B.人们变得那样疏远,那样陌生,为了一把盐也会拌嘴,为了在地铺上碰撞一下也会吵架。

C.还有些作物品种,虽然能够抗病,但因为体内缺少侵入的病菌所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病菌侵入以后无法生存。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家建筑装潢公司拥有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把居室交由该公司装修,保管使你蓬荜生辉

B.企业主管部门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行重奖,连一些亏损企业的经营者们也忝列其中

C.广场似乎是历史的缩影,从历史博物馆到人民大会堂,百年沧桑终于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D.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财产,那私有财产在他们各自的“铺位”前越堆越高的时候,那种休戚与共的感情上的维系开始解体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不知所错断壁残垣战战兢兢狼藉不堪

B.小心翼翼手忙脚乱跌跌撞撞不可思议

C.风雨同舟有条不紊惨不忍睹相濡一沫

D.休戚与共淹淹一息熙熙攘攘血迹斑斑

 

查看答案

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方便。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温暖的家

姜泽畅

初一下学期,班里转来一名男生。他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温暖。温暖是个安稳漂亮的男孩,很惹同学的目光,可他轻易不与人交往。他刚来第二天,我推门用力过大,竟把他上衣的扣子扯掉了。五个扣子四处飞扬,我吓得不知所措。可他看了我一眼说没事儿便转身走了。望着他转身走去的身影,我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爬山活动。那天,天高云淡,空气宜人,正是爬山的好时候,为了寻求独特的乐趣,我们几个女同学专捡险道攀登。爬到山顶时,两条腿像灌了醋似的,酸得抬不起来,嗓眼里像着火似的渴得难受。我问别的同学:“有没有水?”

同学说:“我还渴得厉害呢。”

这时,我有些后悔了。昨天放学后,妈妈听说学校要组织爬山,就开始为我准备各种吃的喝的,还有太阳帽,雨伞什么的。妈妈边张罗边唠叨,说要千万注意安全;又说要和同学们在一起,别自己单独行动;还说不爬山看别人爬山也有趣以及太阳晒戴太阳帽、下雨撑雨伞等等。妈妈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我说,上次去公园带那么多吃的喝的,结果一样也没用上,这次我什么也不带,只带钱。渴了饿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方便。早晨出门时,妈妈为我准备的东西,我一样也没带。妈妈在门口喊了半天,我头也不回地跑了。可是,现在打算买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这破地方钱什么用也没有。

渴的滋味可真不好受,我想。

同学们东倒西歪坐在地上,平时说笑打闹的劲儿也不知哪去了。

这时,温暖来了。他朝同学们扫了一眼,就在我身边坐下来。

来呀,我这壶凉白开水还满着呢。说着,温暖从肩上摘下一个军用水壶。

他刚到班里,与同学们没十分混熟,开始大家还都不好意思。

“是凉白开水吗?”我好奇地问。

他望了望同学们,点点头说,是妈妈准备的。凉白开水最解渴了,妈妈说山上不一定有水,要备而无患,你看她说得真对。恩,给你!我接过军用水壶,喝了一口。顿时一股清爽沁入胸间,浑身舒服极了。我说:“你妈妈想得真周到!”

温暖笑笑说:“她总是这样。”

我不禁地问:“她不唠叨你吧?”

“当然,天下的妈妈哪有不唠叨的,可我喜欢。唠叨是一种耐心。对我的学习、生活唠叨是无微不至。”

我说:“你真幸福啊!”

“我爸爸是个医生,妈妈是小学教师,他们相亲相爱,都很疼我。可以说,我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家。”温暖的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情,他的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山峦

同学们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时谁也没说什么,而脸上却都露出羡慕的神情。

一个星期天,我小学时的同学阿丹来了。我们有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她现在在另一所中学上学。她问我认识不认识一个叫温暖的男生。还说温暖原来在她的班里,她们是同桌。

我说:“他现在已经转到我们班了。”

阿丹问:“他现在怎样,学习还总得第一吗?”

我说:“现在也是。”

阿丹说:“他聪明也很要强,可惜太不幸了,爸爸和妈妈在他刚出生不久就离婚,是奶奶把他养大的。”

“什么,他和奶奶在一起?”

阿丹说:“他爸爸是个大款,有钱,又找了个女人;他妈妈离婚后去了南方,也成了一个家。他们都不管温暖,平时只有奶奶照顾他。”

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吗?

阿丹说:“还有假!我去过他家几次,他奶奶很热情,都70多岁了。我们班同学都知道他的情况。”

我一时有些发懵:那天爬山时,温暖明明说他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家,还有一个也爱唠叨的妈妈呢。我想问问阿丹,但是我没问。我想起以前扯破温暖衣扣的情景。于是,我决定要把这事儿作为一个秘密,永远不告诉任何人。

不知为什么,从那个星期天起,我竟喜欢起妈妈的唠叨了。

1.本文标题“温暖的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说作用不超过35个字。)

2.文中画线处“温暖的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情,他的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山峦”一句的寓意和作用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3.文中先写“我”不愿意听妈妈唠叨,可最后又写“我”喜欢起妈妈的唠叨,这是为什么?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大体上是用“顺时针”的写法,即按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其好处是使读者感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情节、细节、人物行为和语言,简明而又活生生地刻画了温暖这个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聪明、要强的独特素质和性格,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C.本文采用直接的描写方式,正面地反映了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和不良后果的社会问题。

D.这篇文章比较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不幸的家庭遭际、生活的磨难反而激励和促进了孩子的自强奋进与早熟,令人在感慨之余有耳目一新之感。

E.文章的高潮部分写“我”从阿丹那里得知温暖的家里的真实情况,与前文写同学们都羡慕他“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主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