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翻译划线的文言句子。(8分,每小题2分)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

翻译划线的文言句子。(8分,每小题2分)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见梁惠王》)

(2)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先,那么不争夺(全部)就不满足。 (2)蜀山被伐光了(光秃),阿房宫建起来了(出现)。 (3)六国相继灭亡,全都(因为)贿赂秦国吗? (4)智慧勇敢的人多被溺爱的人和事困扰。 【解析】(1)“苟”“后”“先”“餍”(2)“兀”“出”(3)“互丧”“ 率”(4)“智勇”“ 所溺”被动句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常识、古诗文原句填空。

1.汉代杜牧在《       》中说:“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代的苏洵在《      》中则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体现了诗人李白傲岸不群、洒脱不羁的个性。

3.唐代诗人      的《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         ”等诗句,就像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的那样:“味摩诘之诗,       ……”

4.杜甫律诗中的景物描写,时空宏阔、意象壮美,如“             ,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             。”“五更鼓角声悲壮,             。”而交错的时空、动荡的景象,又引发了诗人对飘摇时局、艰难人生的感慨,如“戎马关山北,             。”“             ,百年多病独登台。”

 

查看答案

分别用成语概括划线句子的意思,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1)王勃探父途中,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大宴宾客。阎公派人遍请宾客为滕王阁盛会作记,年轻的王勃毫不推辞,接过纸笔,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写下千古奇文《滕王阁序》。

(2)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阴柔秀美的方形建筑,与奥运主场馆“鸟巢”阳刚热烈的圆形建筑相对而立,两座场馆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而且更凸显出各自的建筑个性。

①文不加点   ②文如泉涌   ③两全其美   ④相得益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编纂弃(bìng)强人意(chà)

B.厮守便(qiān)吹毛求(cī)

C.诡密联(mèi)妄自薄(fěi)

D.蔓延身(jī)插科打(hùn)

 

查看答案

作文

按要求作文。(60分)

请以“享受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树下的老人

周国平

①十年前,刘彦把他的好几幅油画带到我家里,像举办一个小型画展似的摆开。他让我从中挑选一幅。我站在这幅画面前挪不开脚步了。从此以后,这幅画就始终伴随着我,我相信它将一直伴随我走完人生的旅程。

②我对这幅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画得好。刘彦的风景画都画得非常好。可是看见这幅画,我仿佛看见了一种启示,知道了我的人生之路正在通往何处,因此而感到踏实。

③画面上是一小片树林,那些树是无名的,看不出它们的种属。也许只是一些普通的树吧。在树木之间,可以看见若干木屋、木篱笆、小土路,也都很普通。画的左下方,一个人坐在树下,他的身影与一截木篱笆以及木篱笆前的那一丛灌木几乎融为一体。所有的植物都充满着动感,好像能够看见生命的液汁在其中喷涌、流淌、沸腾,使人不由得想到梵·高的画风。然而,与梵·高不同的是,画的整体效果却显示为一种肃穆的宁静。刘彦似乎在用这幅画向我们证明,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

④树下的那个人是谁?他微低着头,一顶小小的圆沿帽遮住了他的脸,而他身上的那件长袍朴素如农装,宽大如古希腊服。那么,他是一个农夫,抑或是一位哲人?也许两者都是,是一个思考着世界之底蕴的农夫,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哲人?他坐在那里是在做什么,沉思、回忆、休憩,或者只是在打瞌睡?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便是他置身在尘嚣之外。那尘嚣或者从未到来,或者已被他永远抛在了身后。

⑤后来刘彦告诉我,他的这幅画有一个标题,叫“树下的老人”。这就对了,一个老人,不过这个老人不像别的老人那样因为行将死亡而格外恋世或厌世。不,他与那个被人恋或厌的世界不再有关系了,他的老境已经自成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尘世的辛劳都已经消逝,一切超验的追问也都已经平息。他走过了许多沧桑,走到了一棵树下,自己也成了一棵树。现在他只是和周围的那些树一样,回到了单纯的生命。他不再言说但也不是沉默,他的语言和沉默都汇入了树叶的簌簌声。不错,他是孤独的,看来不像有亲人的陪伴,但这孤独已经无须倾诉。一棵树是用不着向别的树倾诉孤独的。如果说他的孤独曾经被切割、搅扰和剥夺,那么现在是完整地收复了。这完整的孤独是充实和圆满。是了无牵挂的归宿。他因此而空灵了,难怪衣帽下空空如也,整个儿只是一种气息,一种流转在万物之中的气息。所以,这里不再有死亡,不再有时间,也不再有老年。

⑥也许我的解读完全是误读,那有什么要紧呢?我只是想让刘彦知道,他的风景油画是多么耐人寻味。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种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艺术。他的内在的激情在其中找到了庇护,得以完好无损地呈现为思想,呈现为超越思想的宁静。风景油画属于他的创作的早期阶段,但我不无理由地相信,他迟早将回到这里,犹如那个老人回到树下,犹如一个被迫出外谋生的游子回到自己朝思暮念的家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油画中老人的“身影与一截木篱笆以及木篱笆前的那一丛灌木几乎融为一体”暗示着老人与自然的和谐。

B.“那件长袍朴素如农装,宽大如古希腊服”的比喻,扣合了“一个思考着世界之底蕴的农夫,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哲人”的疑问。

C.“这就对了”一句,与上一段的疑问形成呼应,从而引出下文对画中人物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画作者思想的共鸣。

D.油画中的树只是背景,目的是为了衬托树下的老人;而在本文中,作者颠覆了画作者的用意,使得油画的意境更为深广。

E.本文对“树下的老人”这幅油画的解读,显示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而独到的认识,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2.第③段,作者在描写画上的植物时写到梵·高的目的是什么?(4分)

3.作者为什么认为刘彦的这幅油画“画得好”且“耐人寻味”?(4分)

4.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结尾“这里不再有死亡,不再有时间,也不再有老年”中“这里”一词的理解。(4分)

5.作者从“树下的老人”这幅油画中“仿佛看到了一种启示”,但文章结尾却又说“也许我的解读完全是误读”。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