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20分)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20分)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2.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4分)

4.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1.“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2.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3.(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 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4.“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2.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3.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4.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一别心知两地秋”是双关语:表面上写      ,实际上却是表达        。(4分)

2.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请简要赏析。(6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

(《史记管宴列传》)

1.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3分)

鲍叔遂管仲(    )

A.进献

B.进言

C.靠近

D.举荐

2.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困(    )

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而心目耳力俱穷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穷凶极恶

3.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3分)

A.而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吾从而

C.鲍叔终遇之

D.孟尝君

4.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3分)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2分)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分)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3分)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兰亭集序》是他的书法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归有光,明朝文学家,有《震川文集》。《项脊轩志》表达了对于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是他中进士之后的作品,艺术功底深厚。

C.李密,三国时蜀国人,蜀亡后为晋武帝征召,上《陈情表》辞谢。表是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D.《长亭送别》选自杂剧《西厢记》,写崔、张分别的情景。杂剧是元朝出现的成熟的戏剧,重要作家有王实甫、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查看答案

请用斜线“/”为下列文言语段断句。(6分)

闻 诸 言 诗 者 有 云 供 奉 之 诗 仙 拾 遗 之 诗 圣 圣 可 学 仙 不 可 学 亦犹 禅 人 所 谓 顿 渐 李 顿 而 杜 乃 渐 也。

(选自《合刻李杜诗集序》明·王稚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