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子 林清玄 三年前我退役,背着袋子要北上的时候,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子

林清玄

三年前我退役,背着袋子要北上的时候,爸爸取出一罐小瓶子,里面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花子,他小心翼翼地交给我说:“你到台北后,如果有一个花园,就把它种了。”我便带着这个小瓶子和一袋故乡的泥土上台北。

我很想马上把它种了。

可是上台北后,一直过着租赁的日子,住在小小的公寓中,难得找到一撮土地,更不要说一个花园了。那罐父亲的花子便无依地躺在我的袋中,随着我东飘西荡。每次搬家看见那些花子,就想起每日清晨在花园中工作的父亲,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个花园呢?我总是想着。

最近,我找到一个有花园的房子,又因为工作忙碌,就把它摆在鞋柜子里,有一天,我拉开鞋柜看到那一罐花子和那一袋泥土,就把它洒在家前的花园里。

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花子又摆了三年,到底会不会活呢?我写信告诉爸爸,爸爸写了一封信来说:“只要有土地,花子就可以活。”他又附寄来一包肥料。

我每天照料着那一片洒了花子的土地,浇水、施肥,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总是担心着,也许它就会埋在土地里断丧了生机吧!

在冬天来临的第二个月,有一天我开窗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群花子吐了新芽,那些芽在浓密的花园里,嫩绿到教我吃惊,是什么力量,让那一罐从南台湾带来的花子,在北地的寒风中也能吐露亮丽的新芽呢?

花子吐芽的那几日,我常兴奋得无法睡去,总惦念着那些脆弱的花芽,而那是什么样的花呢?我问爸爸,他说:“等它开了花,你就知道了。”

那个小小花圃中的芽长得出乎意料的快,我几乎可以体知它成长的速度,每天清晨,我都发现它长大了,然后我便像每天面对一个谜题,猜想着那是什么花,猜想着父亲送我这些花是什么用意。我急于知道那个谜题,就更加体贴那些花。

慢慢的,花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一些茼蒿菜,茼蒿菜是一种贱菜,在乡下,它最容易生长,价钱最便宜,而父亲竟把它像礼物一样送给我,那样的珍贵,也许父亲是要我不要忘记自己的土地吧!

我舍不得吃那一亩茼蒿,每天还是依时浇水看顾,茼蒿长大了,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好看的茼蒿,在市场上,茼蒿总是零乱的、萎缩的;在土地上茼蒿则是那么美丽而充满生机。

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茼蒿就在寒冷的冬天里开了花,那花,是鲜新的黄色,在绿色的枝梗上显得格外温暖,我想到,这么平凡的茼蒿花竟是从远地移种,几番波折,几番流转,但是它的生命深深地蕴藏着,一旦有了土地,它不但从瓶中醒转,还能在冷风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茼蒿花谢了,在花间又结出许多细小的黑色的花子,它看起来那么小,却又是那么坚韧。我把它收藏在父亲当年赠我花子的瓶中,并挖了一舀泥土——是家乡的泥土和客居的泥土混成的泥土。

或者有一天,我仍要带这花子和这泥土到别地去流浪,或者有一天,这带自故乡根种的花子,然后在异乡土地结成的花子,会长在另外的土地上。

人也是一个平凡茼蒿的花子,不管气候如何,不管哪里是落脚的地方,只要有生机沉埋心中,即使在陌生的土地上,它也会吐芽、开化,并且结出新的花子。

我仍然把花子放在鞋柜里,每日穿鞋时我就能看见它。

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和他耕作的故乡的土地。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分)

(1)那罐父亲的花子便无依地躺在我的袋中,随着我东飘西荡。

(2)那些芽在浓密的花园里,嫩绿到教我吃惊。

2.文章第五段开头写道:“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花子又摆了三年,到底会不会活呢?”综观全文,这句话有哪些作用?(3分)

3.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好处。(3分)

 

1.(1)比拟的手法揭示了因我的居无定所花子也无处安身的窘境。(1分) (2)含蓄的语言形象地传达出花子顽强的生命力,让“我”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1分) 2.作用:(1)内容上,写出了“我”对“花子”未来的担忧;(1分)(2)形式上,为后文花子吐芽铺垫,(1分)赞美了其顽强的生命力。(1分) 3.(1)与开头父亲给“我”花子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1分)(2)点明父亲送“我”花子的用意,就是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1分)从而升华主旨。(1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1)采用比拟的手法,写花子无处安身的窘境。(2)句的理解注意“教我吃惊”。 2.“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花子又摆了三年,到底会不会活呢?”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内容上,写出了“我”对“花子”未来的担忧;形式上,为后文花子吐芽铺垫。 3.此题考查结尾段落的好处,考虑与开头的照应、与主旨的关系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之北有其海者发,指草木植被

B.未有知其者修,长

C.翼若天之云垂,同“陲”,边际

D.此小大之也辩,变化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鱼则将用彼相矣

B.广数千里皆出于此乎

C.翼若垂天云而蒙世俗尘埃

D.有鸟焉,其名鹏自令放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彼且奚适也?”除了加重强调与反复的语气,还让人仿佛看到了斥鴳的不屑神态。

B.斥鴳的可笑,不在于它本身的渺小,而在于它用自己渺小与局限的经验去解释世界。

C.“小大之辩”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用来肯定鲲鹏所达到的逍遥境界。

D.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鲲鹏,表现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

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槽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不属于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槽糕的发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B.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

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C.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D.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查看答案

下列对《长亭送别》【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夕阳”一句,看似容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查看答案

下列对《长亭送别》【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查看答案

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    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A.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词语,依次为:竟至,竟会,竟能。

B.文中划线句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表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百折不回、临死不惧的气概。

C.“苟活者”是指那些没有是非观念,面对烈士的死难无动于衷,没有行动的苟活着的人们;“真的猛士”是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勇猛的革命志士。

D.文章结尾句,作者以“说不出话”再次表达了满腔的悲愤、无尽的怀念、深深的歉疚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