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只鸟
芦芙荭
(1)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盲眼老人是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地悦耳。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2)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3)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4)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都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看着看着就走了神。好在盲眼老头看不见这一切。
(5)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他的话说得很诚恳。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6)“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7)“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8)“我只要你这只!”他口气坚决地说。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9)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他就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10)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11)“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12)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13)“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14)“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15)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16)他说:“我把鸟放了。”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17)“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18)“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犯法的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我都觉得自己判得问心无愧。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那个年青人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从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潸然泪下。盲眼老头听了这话,那双凹下去的眼睛竟然也流出泪水。但盲眼老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19)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自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那么相像,好像就是同一个人。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开头部分细腻描写鸟的漂亮,揭示了“他”强烈地想占有这只鸟的主要原因。
B. 盲眼老头为人宽厚善良,得知“他”因鸟而病,便忍痛割爱,把鸟送给了“他”。
C.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写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D. “阿捷”尽管没有出场,但他的命运却是构成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核心要素。
E. 小说内涵丰富,它揭露了社会腐败现象给普通百姓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极大伤痛。
2.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指出其中的两处,并简要分析。(4分)
3.本文以“一只鸟”为题,请简要概括“一只鸟”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4.小说中的“他”通过放鸟的行为表示自己对“阿捷”的忏悔,你对此有何评价?请联系实际或读过的其他作品,谈谈“忏悔”的现实意义。不少于200字。(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落日楼头,________,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6.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家:定居 |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款:款待 |
C.是岁,大有年年:收成 |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总:统领 |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5分)
(2)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 人 的 孤 寂
朱 光 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 “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关于“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
2.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诗人的孤寂”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
B.诗人就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
C.常人对诗人的观察只限于日常行为等外在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诗人的行为古怪。 |
D.人们购买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
B.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
C.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
D.除主观因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定势。 |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有这样一则广告语:“人生就像一段路程.重要的并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有的人直奔目的地,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有的人流连沿途的风景,忘记了目的地;有的人赶路途中,偶尔驻足,美丽的风景让他忘却疲劳更好地奔向目的地。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