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9分)。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曰:“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曰:“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且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隶都督李崇隶:隶属 |
B.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当:抵挡 |
C.当世推其骁果果:结果 |
D.吾政如此相杀也相:偏指一方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不为其宗亲顾待吾属今为之虏矣 |
B.大眼往求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
C.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坐而听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杨大眼身怀绝技,且善于推荐自己,得到尚书李冲和众人的赞许。 |
B.杨大眼夫妇善骑射,大眼对妻子赏识有加,喜欢和她出征、狩猎。 |
C.当地哭闹的儿童听到杨大眼的名字也会停止哭泣,足见他深得民心。 |
D.杨大眼很聪明,巧用警告之法震慑荆蛮之人;听他人读书都能记住。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 (5分)
(2)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5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9 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 “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 )(3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 |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一个秋日.狐狸找到了一个荀萄园,园子里的葡萄熟得透出紫色的亮光,让人垂涎欲滴,
狐狸非常想吃,无奈洞口太小,自己又太胖,钻不进去.它把自已饿了几天,才得以进园
它一会儿从下吃到上.一会儿从上吃到下,开心极了。不知不觉中日子就这样过去了。等它享尽了葡萄的美味想钻出园子时,却发现自已又胖得出不去了。它只好又把白己饿了几天,才得以离开葡萄园。
许多人都嘲笑这只狐狸:饿瘦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都没得到。
你也认为这只狐狸一无所获吗?你也嘲笑这只狐狸吗?请就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下列句子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
B.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
C.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不少改进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
D.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高尚而有情趣的朋友最理想。高尚的人使人尊敬,有情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尚又有情趣的人, ① ,交往愈久,情感愈深。譬如新鲜的水果, ② ,其味其效,可谓一举两得。
A.①人们亲而不亵,敬而不畏②不但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
B.①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②不但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
C.①人们敬而不畏,亲而不亵②不但营养丰富,而且甘美可口 |
D.①使人亲而不亵,敬而不畏②不但营养丰富,而且甘美可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蛇
宋以柱
天刚上秋,陈大军家里出现了一条蛇。
那天,陈大军从地里回家,放下扁担、镢头,觉得院子里多了点什么,就四下里撒眸。媳妇勤快,院子里收拾得干净利索,陈大军没费事儿就发现了那条蛇。蛇很粗,蜷在北屋墙根晒太阳,宛若一盘冷艳绝伦的肉蚊香,让人心上直抽抽——针着眼摄你,青花皮,平头顶,肉鼓鼓的,蛇信子簌簌地响。陈大军努力稳了稳自己,僵着身子,倒退着,慢慢退回到屋里。
陈大军没有伤害它。陈大军心善。在坡里干活,见到蛇、青蛙、蜥蜴等,都不动它,任其不紧不慢地跑掉。
回到屋里,陈大军告诉妻子、儿子,墙根有一条大蛇,别惹它,或许有毒,也别伤它。妻子当即抖成一片风中的树叶,儿子却欢呼一声,弹出门去,去看蛇。
一时相安无事。
只有妻子有些神经质,去南屋里挖喂猪用的麸子、地瓜面,用木棍挑开盖子,远远地虚着,犹豫、哆嗉,生怕里面弹出一个带信子的花花脑袋。到院子显喂鸡、喂鸭,到猪圈里喂猪,也是看了地面,看墙角,确信蛇没出来,才去做该做的事。这哪像操持家务,简直是做贼!
隔三差五的蛇就要出现,只是蜷在那儿睡觉,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媳妇有两次央求陈大军把蛇赶走:咱不伤它,让它离开就行!陈大军给拦住了,让它在这儿吧,它又没有固定的去处,别招惹它就行。蛇在这儿,老鼠就没了。果然,晚上就少了老鼠打架的惨叫,啃门框磨牙的“咯吱”声,也没了。
儿子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到处找蛇——蛇呢?蛇呢?老同学一样。有一两回,媳妇看到儿子蹲在地上,和蛇面对面的瞪眼,吓的差点尿裤子。儿子却小脸激动的通红,回头喊娘:“娘,娘,蛇吃什么?…‘吃鸡蛋。”儿子跑回屋拿一个鸡蛋,咕噜一下滚到蛇嘴边。儿子竞养上了。
嘿,养着!这又不是一头猪。现在农村人都不养猪了。
但陈大军还养猪。陈大军的一百多棵红富士,指着这两头猪攒粪。如今的农村,种小麦、玉米,栽果树,全靠化肥,把地喂死了,都快成石板了。所以,陈大军一直用土肥。养地。
每个月一次,把熟透的土肥,刨起来,从猪圈墙上的小洞里扬出去,晾干之后,推到果园里,堆一块,用稀泥封住,闷熟,备用。很辛苦,但是果树长得好,苹果个大,圆润,光泽好,嘎嘣脆,口感极好。
两头猪长到三百斤左右,就该卖猪了。现在的人嘴刁,鸡鸭鱼肉吃多了,也就有了讲究,专拣农村家养的吃,为啥?香,耐嚼,无激素,让人吃得舒坦。
精明的猪贩子,看准了这个市场,走街串巷,挨个敲门,猪和鸡都要,贩卖到城里,挣钱很足。杀猪的多肥头大耳,或尖嘴猴腮,走路噔噔噔,有劲,嗓门大,气也粗。
他们也收病猪、死猪。一头好好的猪,活蹦乱跳的,突然就病了,蔫头搭脑,不吃不喝。兽医也找了,村里的、镇上的,灌药,打针。忙活几天,扔上十元,还是吐着白沫死了。死猪身子还温乎呢,猪贩子就来了,会闻味儿似的,疼得自己掉肉的样子,唏嘘慨叹着,围着死猪转一圈,喊出一个价。女人就哭出声来。猪贩子咬牙跺脚,指天誓日地加上几十元,抬上车,走了。二百多斤的肥猪,就这样瞎了,白辛苦一年。
霜已经下过两回,有一天,陈大军从外面回来,碰到变了样的媳妇:“刚才有两个猪贩子来看猪,在猪圈里站了一会儿,嗷得一声出来,脸煞白,嘴直哆嗦,说是有蛇,跑了。”
“谁让他们看的?”
“偷着进来的,我听到动静,已经在猪圈里了。”
陈大军飞身跳进猪圈。没见到蛇。地上只有一个干净纸包。打开,是白色粉末。拿到村卫生室找到村医,用手一捻,闻闻,说了一句话:“毒饵。慢性的,四五天就要命!”
陈大军脑袋“嗡”的一下,撒腿去找那两个猪贩子。
空空荡荡的胡同里,只有风推着一堆枯叶……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第二段正面描写了蛇的形状“宛若一盘冷艳绝伦的肉蚊香”,这一出场使得读者对蛇的恐惧心理有所消减,为蛇吓跑偷猪贼盼情节作了铺垫。 |
B.陈大军是一个善良、聪明、能干的新农民。他心地善良,护蛇,不伤害小动物;勤快智慧,养猪、养地、用土肥种果树。 |
C.“嘿,养着!这又不是一头猪。现在农村人都不养猪了”这一段承上启下,由描写发 现蛇、与蛇相处,过渡到与猪有关的故事。 |
D.小说描写“儿子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到处找蛇——蛇呢?蛇呢?老同学一样”等细节,展示了人蛇共处的和谐场景,突出了动物保护的主题。 |
E.短小的篇幅里,当下的农村生活被作者编织得多彩多姿,人物外貌形象被刻画得活灵活现,叙事情趣盎然、洒脱飘逸。
2.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妻”对蛇出现的行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人物不集中,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