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伤亡惨重。在地震中,我国八位维和警察为了...

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伤亡惨重。在地震中,我国八位维和警察为了世界和平捐躯异国。祖国人民陷入巨大悲痛之中,同时也为拥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请你结合海地八位英雄的事迹,为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八位英烈写一段颁奖词。(字数不少于6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力求有文采)(6分)

 

略 【解析】(6分)内容上要能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人物的事迹与品质,语言上要寓情于叙,融情于议,要对人物的精神进行颂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我喜欢聆听,因为聆听像春雨给花朵带来美丽,像清风给小树带来风姿,像阳光给禾苗带来欢乐。

我喜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在当今语言狂欢的年代里,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许多新词的产生具有不可预期性。近来,只要稍微留意,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又有一个新词迅速蹿红,开始受到各种媒体的青睐,就连堪称“中国第一大报”的《人民日报》也不例外。请看:

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2010年1月10日)

这条新闻标题位于头版头条显著位置,报道的是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华丽转变一事。这里“给力”是动词,指“大力支持,发挥作用”,整个标题的意为“提供支持和力量,使江苏成为文化强省”。

值得一提的是,此事立即受到广大网民和语言学界的空前关注,成为热议的焦点。

(1)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成为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4分)

2.文中第3段有哪些表达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3.“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6分)

4.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条加以概述。(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战不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______________。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

2. ____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           (《论语》)

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___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 。        (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闻砧①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1.“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4分)

2.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