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靖,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靖,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取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贞观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铣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除马邑郡丞除:担任

B.执靖将斩之执:捉住

C.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虞:欺骗

D.王者之师,义存吊伐吊:慰问,安抚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

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④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在唐太宗手下做个左仆射。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强调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酷,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连汉代的李陵也比不过他。

4.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译文:                                                                            

                                                                                 

(2)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

译文:                                                                          

 

1.C 2.B 3.A 4.(1)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替天下铲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仇怨杀掉壮士呢?( 5分) (2)从前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去攻打匈奴,免不了自身投降匈奴,还能在史书留名。(5分) 【解析】 1.虞:应译为料到。 2.③抓住机会。⑤抓住进攻敌人的机会。⑥使用计谋。 3.其实是杨素在侧面赞扬其有才能。 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为、就、以、壮士、语意各一分。 (2)昔、提、降、尚、语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李靖,是雍州三原县人。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他的舅舅是韩擒虎,号称为名将,每和李靖谈论兵法,没有不称赞他的时候,抚摸着他说:“能够一起谈论孙子、吴起的兵法的,只有这个人。”开始的时候做隋朝的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都称赞他。杨素曾经拍着他的座椅对李靖说:“你最终应该坐到这里。” 在隋朝大业末年,升官至马邑郡丞。正碰上唐高祖李渊去攻打突厥,李靖观察李渊,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于是给自己戴上枷锁向皇上报告事变,将前往扬州。路过长安,因为道路堵塞不通才作罢。高祖攻下京城,抓住李靖,将要杀他。李靖大喊道:“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私怨杀掉壮士呢?”高祖赞许他的话,太宗又坚决请求(不要杀他),于是就放了他。 贞观四年,李靖又上奏十条计策来对付萧铣,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萧铣在夔州聚集军队。萧铣认为当时正是秋汛季节,江水上涨,三峡道路十分凶险,坚信李靖不能进军,于是让士兵休息,不加防备。九月,李靖就带兵前进,将下三峡,将领们都请求停止进军来等待江水退了再说。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会不能丧失。”李靖当即进兵到了江陵城。萧铣的将领文士弘率领几万精兵屯驻在清江,李靖见其军阵混乱,发兵打败了他。 当时诸将都说萧铣的将士中与官军以死相拒的人,罪行严重,应抄没他们的家资来奖赏将士们。李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作战的意义在于吊民伐罪。他们投降了,还要抄没他们的家产,恐怕不符合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义吧。只怕从这往南的各个城镇都会坚守不投降了,这不是一个好计策。”于是没有那样做。江汉一带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不争着归降的。李靖凭借战功被授予上柱国的官职,封为永康县公。李靖于是越过五岭来到桂州,派人分路招抚各部落。部落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都派人来请降。李靖秉承皇帝的意旨授予他们官爵。 突厥各部叛变,朝廷计划进军攻打,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李靖率领三千勇猛的骑兵,从马邑出兵,出敌不意直走恶阳岭来进逼敌军,突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这样做,看到官军突然来到,于是非常害怕,议论纷纷:“唐军如果不是尽调全国军队而来,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至此呢?”一天之内多次自相惊扰。李靖通过侦察知道这种情况,暗中让间谍挑拨突利可汗和他心腹将领的关系,突利可汗的心腹康苏密前来投降。贞观四年,李靖进攻定襄,打败了突厥,突利可汗仅逃得了性命。唐太宗曾对他说:“从前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去攻打匈奴,免不了自身投降匈奴,还能在史书留名。你带领三千轻骑兵深入到突厥内地,最后攻克了定襄,威名震慑了北边的胡人,这真是从古到今所没有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宰予的挑战

《论语》里,宰予因“昼寝”挨夫子骂而出名。不过睡了个午觉,孔子生气,说说弟子是可以的,但老人家的话说得实在有点过了。什么“朽木不可雕也”,什么“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一向温柔敦厚的夫子,突然变成“毒舌”,说了许多狠话,令人难解。不就是睡了个午觉吗,至于如此发飚吗?当时孔子不会被什么事气糊涂了吧?

其实,孔子对宰予的不满,郁积了很久。孔门之中,宰予是唯一敢在思想上挑战夫子的弟子。

宰予最初的挑战,是在课堂上关于“井有仁焉”的辩论。他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要是有人落井,跳下去救,必一起死,是仁;不跳下去,见死不救,是不仁。这井该不该跳?

这是一个逻辑的陷阱。宰予想看看夫子会不会往下跳。

孔子一下子被问住,深思熟虑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说:“何为其然也?”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可以想想别的办法救嘛,不一定非要跳井呀!君子可以被别人欺骗,但不能自己犯傻呀!

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宰予的问题。他没有往“井”里跳,而是从井边绕了过去。

宰予的另一次挑战,是关于儒家“守丧三年”的礼制。宰予感到三年丧期太长,专门去问孔子,还发挥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这次,孔子回答得很直接:“于汝安乎?”这是问宰予:不“守丧三年”,你安心吗?孔子认为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离世,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经地义之事。不想,宰予却回答:安心。孔子只好说:“安则为之。”宰予走后,孔子感叹说:“予之不仁也!”对他的印象变得更差了。

宰予说的是事理,孔子讲的是情理,各有各自的理。平心而论,宰予的主张更实际一些,但他一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样子,很难让夫子高兴。

再后来,宰予居然怀疑起三皇五帝们的“神话”了。他问孔子:听说黄帝活了三百岁,黄帝到底是人呢,还是非人?他怎么可以活三百岁呢?这个问题有点科技含量,不好回答,气得孔子说:“予非其人也!”意思说,宰予根本不是能讨论这个问题的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形容宰予“利口辩辞”。的确,宰予的能言善辩,不在子贡之下。孔子开始很欣赏他,后来却承认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得出人生的一大教训: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孔门之中,像宰予这样的异端,绝无仅有。孔子虽不喜欢他,却从没有要将他逐出孔门之意。有意思的是,《论语》也详细记录了宰予的一次次诘难和夫子对他日益增加的不满,而没有像今人那样,努力将不喜欢的人和事从历史中抹去。

宰予的结局并不好。据《史记》记载,他后为齐国大夫,卷入内乱,终被“夷其族” 。——像多数异端人物一样,宰予的命运,并不令人意外。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12期,作者钱宁)

1.对“宰予说的是事理,孔子讲的是情理,各有各自的理”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予说的事理是:三年丧期太长,因为他觉得: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孔子说的情理是: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离世,子女按情分应为父母守丧三年。

C.宰予的观点和孔子的观点虽然矛盾,但支撑他们各自观点的理由都是充分的,没有谁是谁非之分。

D.宰予和孔子的看法虽各有道理,但宰予否定了老师的观点,这也暴露出他平时对孔子也怀有不满。

2.下列各项中,列出了“孔子对宰予的不满”的几个方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关于“井有仁焉”的辩论上,宰予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

B.父母离世后,宰予认为子女不应为父母守丧三年,自己这样做也会安心的。

C.宰予敢于怀疑三皇五帝们的“神话”;且宰予能言善辩,不在子贡之下。

D.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君子可以被别人欺骗,但不能自己犯傻,这是说我不会上你宰予的当,去直接回答那个问题。

B.宰予认为“守丧三年”则礼坏乐崩,所以孔子同意了宰予的这种说法,并说“安则为之”。

C.宰予能言善辩,可与子贡比肩,孔子开始很欣赏他,后来对他的不满情绪却日益增加。

D.孔子虽然从感情上不喜欢他,但从理性上认同宰予,所以从没有要将他逐出孔门之意。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的要诀却是保存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材料二: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

材料三: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几乎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伤亡惨重。在地震中,我国八位维和警察为了世界和平捐躯异国。祖国人民陷入巨大悲痛之中,同时也为拥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请你结合海地八位英雄的事迹,为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八位英烈写一段颁奖词。(字数不少于6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力求有文采)(6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我喜欢聆听,因为聆听像春雨给花朵带来美丽,像清风给小树带来风姿,像阳光给禾苗带来欢乐。

我喜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在当今语言狂欢的年代里,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许多新词的产生具有不可预期性。近来,只要稍微留意,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又有一个新词迅速蹿红,开始受到各种媒体的青睐,就连堪称“中国第一大报”的《人民日报》也不例外。请看:

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2010年1月10日)

这条新闻标题位于头版头条显著位置,报道的是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华丽转变一事。这里“给力”是动词,指“大力支持,发挥作用”,整个标题的意为“提供支持和力量,使江苏成为文化强省”。

值得一提的是,此事立即受到广大网民和语言学界的空前关注,成为热议的焦点。

(1)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