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高三的同学正处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阅读下图,试...

高三的同学正处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阅读下图,试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就复习问题给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不超过25字)(6分)

6ec8aac122bd4f6e

 

在遗忘临界点及时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间隔。 【解析】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按记忆规律来复习最好。也就是到遗忘临界点时要及时复习,而且不止复习一次,所以要合理安排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牢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         

                                                           

①殷代的青铜上就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似

   ②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坚硬的黑陶为特征

    ③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④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

    ⑤这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⑥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A.①⑤④③②⑥              B.②⑥④③①⑤

C.②①④⑥③⑤              D.⑥④②①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计划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体系,以防范伊朗等国可能发动的导弹袭击,这一计划遭到俄罗斯特别是国际社会的质疑。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中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由白先勇改编、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青年奋斗版《牡丹亭》,全国巡演近百场,场场98%以上的座位爆满,赢得了年轻人对昆曲的关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11月3日凌晨l时36分,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不孚众望的中国航天人为大家奉献了这次“天神拥吻”的盛景。

B.18名路人漠不关心被碾压的“小悦悦”,只有那个叫陈贤妹的阿婆站了出来。后来,人们说她“拯救了中国人的良知”;那个小女孩叫王悦,后来,人们说她“刺痛了中国人的心灵”。

C.10月20日,罪不容诛的独裁者卡扎菲被反对派士兵开枪打死,消息传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领导下的群众欢呼雀跃。

D.269万罚款,13家门店停业整顿,重庆市工商局就沃尔玛假冒“绿色猪肉”事件开出最严罚单。10月21日,沃尔玛全球副总裁贝思哲抵达重庆,就此事敬谢不敏,向重庆顾客道歉。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邑(cài)    道(hàng)   螳臂车(dǎng)   体裁衣(liàng)

B.碑(tiè)     桎(gù)    曲高寡(hè)      抛头面(lù)

C.实(tā)     投(bèn)    乳未干(xiù)     力能鼎(káng)

D.鱼(guī)    楚(qiáo)   古不化(sì)      所向披(m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    名

梁晓声

    ①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②子诚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③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④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⑤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⑥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⑦“八十三了。”

    ⑧“八十三还采茶?!”

    ⑨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⑩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但一般告诉,则不能算是“说春”。“说春人”之“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嗓子也好。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意能说什么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在他自己,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满足。所谓与人乐乐,其乐无穷。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讯。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18“啊!”我一时失语。

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21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22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23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24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25“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26“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27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28……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29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30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31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32不久前,予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33“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34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35清名、清名……

36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37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地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C.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D.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钦佩。

    E.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2.文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3.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4.文中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