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3.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1.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3.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 4.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解析】 1.这道题是一道典型的矛盾句理解,这种题目只要找出矛盾的原因就可以了,作者报道的原因很清楚,就是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如果不写就会觉得对不起那里遇难的人们。 2.注意这句话里的几个词语“焚尸炉”“废墟”“怒放”,显然,这三个词分为两组,前两个代表着死亡,而后者则代表生命;从整篇文章的氛围看,感情上是凝重、恐怖、惊惧的,而怒放的雏菊则是安详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用中国传统的手法“乐景衬哀”来解释。 所以,答案还可以在延伸一步:这里使用了反衬手法,既用雏菊的怒放衬托以往的悲惨,也衬托此时作者和所有参观者的凝重心情。 3.引用的作用很清楚,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在一般叙述性的文章中,引用主要是增强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真实感;在新闻类、论述类、说明类的文章中,引用则主要是用事实说话的作用,起到让人无可辩驳的效果。本文主要是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故而,这些引用的作用就是揭露法西斯的累累罪行。 4.这道小题的手法与上面基本一致,作用也基本一样,不过在文中的最后,再一次以这种反差极大的画面闪现,还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进一步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

[来源

A.王好战,以战喻

B.曹刿

C.今吾以十倍之地,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查看答案

给划线注音

移其(    )   弃甲兵(    )   数罟(    )(    )

(    )(    )(    )  序(    )   孝(    )

饿(     ) 洿池(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戕竹记

欧阳修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①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山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②。”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③。”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注:①渭川:《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②不作无益害有益:《尚书·旅獒》:“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③君子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坐:因为

B.历芟养,率须谨严简:挑选

C.公私谁何亡:灭亡

D.上笃俭益:更加

2.翻译下列句子

A.且戕且桴,不竭不止——                                                                      

B.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3.填空:

①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竹之    ,洛竹之利,    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地展现洛竹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②文章的第二段,先写    的时间,再写戕竹的行为,最后写    

4.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由此生发了什么道理?找出原文句子作答。

答:                                                            

5.文章的标题为《戕竹记》,但第一段却不写戕(砍伐)竹,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联系。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