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把下面的散句变成整句,不能改变原意。 吴昌硕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既接受传统,又...

把下面的散句变成整句,不能改变原意。

吴昌硕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既接受传统,又熔铸百家,是一个善于变法,风格独特的艺术大师。

 

吴昌硕是一个艺术大师,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接受传统,熔铸百家,他善于变法,风格独特。 【解析】可根据句子特点改成对偶句、排比句等整句形式,本题可改成排比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使前后文连贯照应,句式一致。

前不久,在中国太极网的论坛上看到一副对联: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这副对联,把练拳的要领与做人的准则结合得天衣无缝。练拳与做人同理,首忌轻浮,立场要稳定;                      ;又忌目光短小,眼光应远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汪曾祺的风景

  第一眼看到他我即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

  那是一个侧影。

  背有些弓,一头被岁月漂白的头发在风里随想,头微微扬着,耳朵很宁静的样子。他站在路口,他的身边有一个疯子在发狂,街道上奔跑着喧嚣。这一切好像与他都很陌生。

  他身着一件蓝咔叽布夹克,肩上背着一个半旧的黄包,看上去仿佛是偏僻县城来的一个探访者。那天他是等我们接他去一个便宴,然而我们迟到了。结果让一个70余岁的老人在街边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他没有急躁,也没有嗔怪。是的,他已经习惯于这样迟到的约会了。

  他与历史的约会足足迟到了近半个世纪,当他终于乘上最后一班从那黑洞洞的隧道里升出来的班车时,他觉得他头发里的风并没有变。

  他的眼睛很诗意。

  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一个70多岁的老人的眼睛竟可以如此的明澈、清纯。那两枚饱满的眸子是两方小小的古歙砚。

  这双眼被40年代的南风读过,被60年代的东风读过,也被80年代的西风读过。然而他并没有患风泪眼。  

  他的眼睛总有水的感觉。

  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他是美食家,恰如他是美文家。他先将到嘴的食物一抿,并不急于送入牙槽,用舌尖品一品,然后再细细地嚼。他吃得很耐心,很集中思想。这是小品式的吃法,当然不适合觥筹交错的盛宴,因此,他不打算去那一类庆功宴上勉强自己的胃。

  吃,是私事,如同写文章。

  他的文字是可一眼识穿的,因为他的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

  第一个发现这点的是一个聪明的法国女士。

  他的解释很平常:他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

  来自水乡的作家并非他一人,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从生物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化,而当这种生物意义又被引进社会意义时,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也就变得合乎“规律”而无可非议了。

  惟有他留了下来。

  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1.文章开头说“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他的“奇异气质”是什么?仔细阅读一、二部分,选用其中的词语回答。(限用4个字)

2.仔细品味下面两个句子,联系全文,简析它们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

(1)街道上奔跑着喧嚣。

(2)上了岸的水族。

3.阅读全文,体会本文旨在说明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了一些什么样的原则?

4.本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汪曾祺,文章写出了他的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小题。

(1)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有几个联大同学住在金鸡巷,陈蕴珍、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萧荻)。楼上有一间小客厅。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2)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3)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1.第一段文字中,沈先生邀请金先生讲“小说和哲学”的题目,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从中反映了什么?

2.写金先生回答小说与哲学的关系时为什么要写到他捉跳蚤?

3.林徽因死后,金先生为什么在北京饭店大张旗鼓的招待大家呢?这一举动表现金先生什么样的性格?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

B.他写了一篇较长的金先生的文章,大概是论金先生之学的,我没有见到。

C.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我实在想像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

D.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巉(chán)岩:高峻险要的岩石。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玄裳缟衣:玄,黑中带红。缟,白色。裳,下衣。衣,上衣。⑤畴(chóu)昔:过去,以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顾所得酒乎安:哪里

C.掠予舟而西也西:西方

D.道士笑顾:回头

2.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归临皋    ②渔樵江渚之上

B.①今薄暮,举网得鱼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C.①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D.①待子不时之需②举匏樽相属

3.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前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前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