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慎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独处时谨...

作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慎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独处时谨慎不苟。请联系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以“慎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记一件事,也可论述观点。

 

例文 小议“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8226;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简评】这是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从身边的种种“摆平”现象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用三个自然段阐述了“慎独”的内涵,即“慎独是什么?”每段开头都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论点,三句构成排比,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把“慎独”比作“自我完善的必修课”、“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从个人上升到社会,三个比喻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这是本文的一大亮色,作者在这里可谓“颇具匠心”!接下来,提出了一个观点: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这个观点把“慎独”这个观点诠释得“入木三分”!紧接着,又提出慎独的方法:①严格要求自己;②自我反省:举了2005年感动人物:王顺友的事例,贴进社会生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给文章注以“新鲜的血液”,使论据充分,有说服力结尾更是本文的“一道风景”,一组排比句中又含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清新自然、文采飞扬! 【解析】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二、思路点拨 纵向结构 1.可以“小议慎独”为题:引论:由常有一些社会现象引出本文的论点: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本论:为什么要慎独?从4点分析:①慎独让人得以自我完善②慎独让社会公德得以净化③慎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④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诚信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关爱结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①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慎独”慎独离不开自重自律③“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④慎独离不开坦荡为人⑤慎独离不开诚实守信(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内容为分论点)⑥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2.可以“什么是慎独”为题:可按层进式展开:什么是慎独?《辞海》称:“儒家用语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也就是说,不论何时何地,或明或暗,或在人群,或单身独处,都要小心谨慎,不可在思想和言行上稍微离“道”为什么要“慎独”:①慎独是一种情操;②慎独是一种修养;③慎独是一种自律;④慎独是一种坦荡怎样才能“慎独”那么,该怎样慎独呢?①要让所有的角色身份都保持一致,不自欺,亦不欺人②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原谅自己③要“慎一”,否则会在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色交易之类的泥坑中难以自拔 横向结构: 3.可以“慎独之美”为题:文章应围绕慎独之“美”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论述:慎独成就了大自然的有序与和谐;慎独闪耀着崇高修养与人性的光辉;慎独为充满智慧的人们另辟蹊径以此结构谋篇,文章层次清晰,做到了议论文论述应有的宽度 三、素材连接 1.柳下惠的节操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壁,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 3.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4.道光年间的刑部官员冯志圻有收藏碑帖字画之好一个下属寻得一帧宋拓名碑,用古锦包好送冯志冯连看也没看就当即退还有人劝冯志看看无妨冯志说:“一看恐怕就不想退了,而接受它就难免为送礼者所利用”此乃慎始之举,守住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了(《清朝野史大观》) 5.据一则“轿夫湿鞋”的民间故事说:一个轿夫雨后穿新鞋抬轿开始抬腿迈步十分小心,专拣干处走,生怕湿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脚踏泥水,弄脏了鞋,就再也不管了,干处湿处随便落脚这说明轿夫虽“慎始”,但坚持时间不长,自然就没有“慎终”之说了 6.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无论是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7.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即使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要学得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8.南宋学者朱熹:“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朱子语类》) 9.宋代学人陆九渊:“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一个复杂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句意要明确,可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联合国安理会正试图解决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后在核查报告中说没有足够的理由证明伊拉克具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美国宣称有充足的理由表明伊拉克具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谁是谁非的问题。

答:                                                           

 

查看答案

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诗经》——先民的歌唱;《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的长城;《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4分)

⑴《                  》——                                                

⑵《                  》——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一段已打乱的文字重新排序。(4分)

①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②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

③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④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⑤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

⑥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排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来就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女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起来,一起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选自2008年《散文百家》,有改动)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结合上下文,说说“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的含意。(4分)

2.文章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4分)

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5分)

 

查看答案

填空。(6分)

1.陶渊明是一位自愿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文人,他追求清高和闲适,“采菊东篱下,     ”就体现了他的这种追求。李白也有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使我不得开心颜。”

2.杜甫漂泊流浪,登高望远,见秋风落叶、大江东去,便吟出了应景诗句“          

             ”,可见诗人内心是多么的凄凉。

3.王士祯论宋词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这“易安”就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作者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被恩格斯誉为“现实主义大师”,他创作的《         》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