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却①□□□□(很少被人知道)的科学知识。它以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诠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对重点部分要言不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读来着实受益匪浅,这是很多类似的著作很难相②    (pì)美的亮点。③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

(1)请在①处根据“很少被人知道”这一意思,填写一个四字成语。(1分)

答:□□□□

(2)请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       

(3)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1分)

答:        改为           

(4)③处有语病,请改正。(1分)

答:                                                                      

 

(1)鲜为人知(2)媲 (3)要言不繁”改为“要言不烦” (4)(1分)答案示例: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解析】(1)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鲜即很少。为人知即被人知道。 (2)本字常被误读,写时还要注意其字形。 (3)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不能写成繁。 (4)也获得美的享受,少成份,添加给人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刘斌

①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②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③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④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⑤《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⑥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⑦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⑧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⑨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⑩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弘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 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4分)

3.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6分)

 

查看答案

《欧也妮·葛朗台》阅读(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夏尔得知父亲自杀的消息时痛不欲生,葛朗台却嘲笑道:“这年轻人真没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要。”当欧也妮央求他救济夏尔时,葛朗台威胁说要送她到修道院。

B.欧也妮把自己的嫁妆全部送给了夏尔,她的父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清水度日,夏尔只能在夜里给她送点吃的。

C.老葛朗台的葡萄园这一年收成非常好,他十分高兴,于是从太太的衣柜里挑了一件漂亮的衣服,送给了拿侬。这是老葛朗台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中最贵重的一件。

D.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丧夫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

2.阅读下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老家伙扑向梳妆盒,犹如猛虎扑向熟睡的孩子。“这是什么?”说着他一把将那箱宝贝抓过来,站到窗子旁边。“是真金!是金子!”他大叫起来,“金子真多!足足有两磅。哦!哦!夏尔给你这个,换走你美丽的金币。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是宗好买卖啊,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承认你。”

老家伙就是葛朗台,接下来他想做什么?夏尔为什么把“梳妆盒”给了欧也妮?“梳妆盒”后来怎么还给夏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2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字数不少于60字。(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义 田 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族之人瓢囊为沟中饥者,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无可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注释: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择族之长而贤者其计主:主持、管理

B.仕而居官者其给罢:停止

C.昔晏平仲车羸马敝:损坏

D.皆公之罪人也是:这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范仲淹“美德”的一组是

①平生好施与              ②嫁娶婚葬,皆有赡

③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    ④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⑤予尝爱晏子好仁          ⑥公之忠义满朝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述了范仲淹乐善好施、救济族中穷人的事迹,他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个志向,直到做大官后才得以实现。

B.范仲淹去世时,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但他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给了子女。

C.范仲淹认为办“义田”的举措比晏子的行为更接近孟子的要求,并且他的做法要更高明、更有远见。

D.作者在极力赞颂范仲淹义举的同时,也斥责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只顾自己的达官贵人。

4.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3分)

(2)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3分)

 

查看答案

填写横线上的句子(每小题1分)

1.问君何能尔,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5.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孟子·梁惠王上》)

7.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_________,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