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偷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偷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叉指着他

“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抢到手里,准备拨ll0。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 “我要……我要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昧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2005年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没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伏笔。

B.文中的少年执拗地说“没有妈”,可见他不肯原谅“跟别人跑了的妈妈”。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这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麻木。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又追出门去,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2.为什么“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鼻子酸了”,但了解他偷画像的原委后“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6分)

3.小说中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这样写,有人认为合乎情理,也有人认为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AB 2.鼻子酸了酸:我同情少年,但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很多,已见怪不怪;眼泪溢出眼角:对少年理解、怜爱,被他的行为感动。 3.少年混迹于窃贼中,需要教育;对父亲难以割舍的爱,令人感动。 4.示例一:合理。人物性格:“我”有强烈的责任感;情节上:与前文翻窗入室形成呼应,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主题:强化主旨,使小说的人文情怀更明晰。 示例二:不合理。人物性格:“我”对窃贼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常来;情节:这是少年消失后说的话,并不会起什么效果,画蛇添足;主题:“我”对社会的批评和忧虑,对少年的同情与不满已在前文表现出来了,对主题无帮助。 【解析】 1.C项,从少年偷像的事,说明他对父亲感情深。D 第一次报警而没报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事情多严重;E 内心对孩子的怜惜,对社会的责任感 2.这两个对眼睛的描写其实是对心理的描写。鼻子酸了有些感动,但还没有完全接受这一说法。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是真的触动了内心。所以两处描写展现的是感情的步步加深,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 3.从他踩点来看,他是一个不良少年,需要社会的帮助。对他偷父来看,他从内心期待父爱,令人心酸。 4.本题为开放性,答合理也好,不合理也好。要找准切入点,切入点为:如果从感动的角度看,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很好帮助他。如果从忧虑的角度讲,我还是果防着他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东船西舫悄无言,                          。 ( 白居易《琵琶行》)

4.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

5.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屈原《离骚》)

6.庄生晓梦迷蝴蝶,                          。 (李商隐《锦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中吕】朝天子 客况

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无火拨残星。 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

1.《【中吕】朝天子 客况中》,【中吕】是这首元曲的            ,“朝天子”是这首元曲的                  ,“客况”是这首元曲的题目。(4分)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试赏析“地炉无火拨残星”一句。(7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①款其门,愿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於官府,吾受禄叁倍;作於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後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成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 ,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於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於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後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柳宗元《梓人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愿佣隙宇而焉处:相处

B.吾善材度:测算

C.夫然后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D.犹梓人自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名:写名字

2.下列各组中,最能表现裴封叔技术高超的一项是(3分)

①有梓人款其门,愿隙宇而处焉②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③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④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⑤食於官府,吾受禄叁倍;作於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⑥画宫於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匠师傅在裴封叔那里租空屋居住。他随身带有量尺、圆规、曲尺、墨线和墨斗等东西,用以测量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以计算建筑材料,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

B.木匠师傅没有技术,他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而他自己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明他是一个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C.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任用他们,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

D.做天下宰相的人要懂得从宏观上制定纲纪,整顿法度;要能够见微知著,懂得类推;不必事必躬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画宫於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5分)

(2)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格致”到“科学”

西学中源,这个词的意思是,西方学问源自中国。Science(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就遇到这种情况。中国士大夫问,Science是什么?洋人说,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获得知识。中国士大夫说,这种学问,中国自古有之,叫做“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四书集注》的作者朱熹先生解释说,“格”就是“到”,“格物致知”就是“到物质上面去研究物质,获得知识”,这不是你们的Science吗?洋人一听,大为叹服,从此Science便译为“格致”,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使用了半个世纪。

朱熹先生教诲我们,从自身到万物,一草一木都要“格”(研究),今日格一物,得到一点知识,明日再格一物,又得到一点知识,积累多了,万物之理,豁然贯通。这套“格致”学问,表面上看,很像搞科研,却只是假象。原来朱熹先生所谓“格物”,不是动手动脚做实验,而是瞅着那物想问题;“格物”不是研究那物,而是通过那物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达到圣贤境界。在朱熹先生看来,真要用全副精力去研究实物,那叫“玩物丧志”;让你观察外物,为的是内省,好像参禅,与科研风马牛不相及。明朝的另一个理学家王阳明曾讥笑朱熹的“格致”说:“有一位朋友姓钱,想成为圣贤,我就让他去‘格’庭前竹子。钱先生面对竹子,‘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个道理。我就自己去试,‘格’了七天,也‘格’不出道理来。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了!”对此,胡适先生说,“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建立科学。”

《四书集注》里的“格致”与“科学”无关,却在中国近代史上,最终演变为“科学”。读《四书五经》,遇到“格致”二字,不能解为“科学”,否则,《四书五经》就读不懂;可读中国近代科技书刊,遇到“格致”二字,那意思却大致等同于“科学”。1866年,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为学生编译《格致入门》,放在今天,与《科学入门》同义。1874年,徐寿和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英文译作“上海综合工学院”,又创办中国第一份科学杂志,刊名为《格致汇编》,英文称作“中国科学杂志”,发行23种,译介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方方面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各门科学学科,如数学、化学、电学、声学、光学、热学等等,都有了对应的中文译名,但“格致”向“科学”的过渡却步履维艰。

日本学者岛尾永康考证,日本最早将英文的Science译为“科学”的时间在1874年;中国科技史家樊洪业先生考证,中国最早引入“科学”二字的学者是康有为先生,他在1897年11月前编写的《日本书目志》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两本书:“《科学入门》,普及舍译;《科学之原理》,本村骏吉著。”樊先生说,“虽然中日两国的‘科学’在写法上没有差别,但中文从前无此词,康有为的书目志意味着把日文的‘科学’译为中文,是中文第一次出现‘科学’,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有其特殊意义。”同一年,严复先生开始翻译《原富》,将“格致”与“科学”并用。但直到十年后的民国初年,“科学”才逐渐取代“格致”,在中国学术界广泛流行。

1.对 “格致”与“科学”的解释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格致”是指从自身到万物进行研究,最终达到万物之理豁然贯通。

B.“格致” 通过研究事物来反照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从而达到圣贤境界。

C.中国近代科技史上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各门科学学科都有对应的中文译名,但“科学”一词却一直未得到确认。

D.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科学”一词含义与英文Science的含义完全是一致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的“科学”,强调实验的方法,强调研究自然规律,求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

B.王阳明的话表示中国的士大夫研究自然,以实验科学的方法,达到“格物致知”的理想。

C.中国古代的“格致”之学,不是真正研究事物,所以,“格致”最终没有成为“科学”的代名词。

D.古书中“格致”二字,不能解为“科学”,可中国近代科技书刊中“格致”二字,那意思却大致等同于“科学”。

3.下面对导致“‘格致’向‘科学’的过渡”“步履维艰”的直接原因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士大夫没有“科学”的观念,错将“格致”之学理解为西方的“科学”。

B.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中国人思想保守、落后,不愿接受任何新鲜事物和新鲜知识。

C.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格致”与“科学”的认识是模糊的。

D.近代有些进步的知识分子,赞同西学中源说,乐意以中国的“格致”指称西方的“科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一切枷锁之中。”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