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晚 秋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晚 秋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里冲击。

D.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2.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6分)

3.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4.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6分)

 

1.AB 2.(6分)(1)反衬(2分)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分) (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2分) 3.(6分)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4.(6分)(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 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景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理以把小包视为己有。 【解析】 1.A.“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于文无据。B “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瓦萨卡是出于维护伤者利益而骂人,恰恰说明他正直,是有教养的表现。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烘托人物性格。④推动或预示情节的发展。⑤附丽作者的感情色彩。⑥照应标题。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主人公的心情。结尾也提到了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回答。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小说主要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心动:小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肯定价格不菲,神奇地被抛到眼前,“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紧张:“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惊恐:“惊恐地发现”中年男人快速地“一把捡起小包”,然后“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慌乱:“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失望:那个胖男人从他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轻松:“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回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选准答题区域,找出文章中对应的关键词语,且顺序正确,并结合分析作答,层次清楚,关键词语正确。答对一处给1分,顺序错误一处扣2分。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本文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含蓄、余味无穷的结尾,常常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细究这篇小说的全盘构思,不难看出,作品点、线、面的浑然天成得力于悬念、铺垫和穿插的巧妙运用。结局看似出乎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而作者也多次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解答此类题目,只要理由来自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理由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千古江山,                              

2.满地黄花堆积,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4.莫道不销魂,                            

5.                      ,尽西风,季鹰归未。

6.青泥何盘盘,             _______________。

7.执手相看泪眼,                          。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8分)

诣红楼寻广宣不遇留题

李 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红楼: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③户钩:开门的工具。

1.诗歌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4分)

2.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妙在何处?(4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负:背着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泛指绳索

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根本

2.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世言晋王将终也吾王好鼓乐

B.盛锦囊愿十五城请易璧

C.尔无忘乃父之志又欲肆西封

D.庄宗受藏之于庙毕礼而归之

3.对全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提挈全文,然后逐层论述。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庄宗不忘父志,发愤图强的史实印证“人事”的重要性。

C.文章第三段对比分析事理后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D.文章结尾作者告诫为国者不应该沉溺于美色之中,而应该培养高雅的情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后来的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目标。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也含有一些糟粕成分,因而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要希望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共同发展,建构一个和谐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样的文化心态作基础。

1.下列关于“和而不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和而不同”被公认为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B.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成为有关和同之辨理论的源头。

C.在全球化使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的今天,“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D.“和而不同”这一哲学依据,有助于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不是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对三代文化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B.“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异域的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C.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和而不同”的态度使得本土道教和外来的印度佛教迅速融合,在中国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局面。

D.“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该自觉吸收其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心态有利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

B.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其他诸子学说为脉脉潜流和不竭源泉,体现了“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

C.战国中后期儒学“驳杂不纯”的特征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汉代以后“独尊”儒学,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D.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更显其重要性。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2011年9月4日《成都晚报》报道,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跌倒,面朝下摔在地上,他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李大爷躺在地上1个小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人敢上前扶一把。最终李大爷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另据2011年8月30日《扬子晚报》报道,8月26日,江苏司机扶起摔倒老人,被诬肇事者,好在车内有监控录像,将他整个救人过程记录了下来,还了自己清白。还躺在床上养伤的老人不仅对自己的一时糊涂深表歉意,还让儿子专程向助人为乐的司机和乘务员送来锦旗致谢。

要求:选准角度,立意明确,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