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名篇名句默写。(15分) 1.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剑阁...

名篇名句默写。(15分)

1.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剑阁峥嵘而崔嵬,                          

3.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6.锄櫌棘矜,                    

7.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9.百年多病独登台。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6.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艰难苦恨繁霜鬓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每句1分,每错一字扣1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中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馀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试与:参加

B.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C.卒定谳,罪如律论:议论

D.复欲于计典之黜:罢免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厉声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4.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3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使之越来越聪明。

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是不对的,因为语感与思维具有客观同步性。这主要是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互相依存上。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不能分离。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与思维的联系才能表达客观事物,从而成为交际工具。语感能力的优劣,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高低不同的层次。分水岭亦在于兹。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异常纷繁复杂,而人的感性知觉只能反映表面现象。单纯的一般化的语感毕竟是肤浅的。要具有准确而高级的语感,就必须同时运用思维。因此进行语文教育要重视开发智力思维。

对语感与思维的客观同步性仅认识到这一层是不够的。因为它在展现语感基本属性即一般意义的同时,又完成了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这时,语感就超乎了一般的意义,即不光是对语音、文字符号的感觉及对言语(口头和书面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觉、领悟能力。正确、全面认识语感与思维客观同步性的表现,会提高我们在语感训练中调动学习智力因素强化思维训练的自觉性。缺乏思维训练的参与,无疑是语感训练中的缺憾。那些辛辛苦苦一味抓听说读写的语感训练往往事倍功半,症结就在这里;反之,则能事半功倍,学习者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的狭隘经验的羁绊。语感能力将因理性经验的参与而越来越强。这些已被实践反复证明。看来,合理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对于语感训练至关重要。

但是,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语感训练更重要。如果说思维训练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的话,那么,语感训练则是语文教育的特殊任务。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语文能力,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只有在语言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觉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是很难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途径,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它关系着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以语感训练为出发点,通过与思维训练的结合,以思维训练服务于语感训练,培养学习者优良的语感。这样语言训练的运行机制就可以清晰化。至于对“哪个重要”的问题,也就不会偏执地下结论。

1.对文中划线词所指代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样”指代的内容是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B.“分水岭在于兹”句中的“兹”是指语言活动中思维参与的程度。

C.“这一层”是指进行语文教育要重视开发智力、训练思维。

D.“它”指代的内容和“这一层”指代的内容是相同的。

2.对“语感与思维的客观同步性”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的。

B.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而语言也只有联系思维,才能成为交际工具。

C.语文教育,必须以语感训练为出发点,通过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提高学习者的语文能力。

D.在完成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在内的言语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思维的活动。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语感的基本属性是指人们对语音、文字符号的感觉及言语准确而灵敏的感受和领悟能力。

B.语文课是以提高语言能力为主的课,不是单纯的思维训练课。

C.合理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语感训练才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思维和语感都重要,但重点是语感训练,思维训练要为语感训练服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

学而大遗

③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④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括四海之意

至尊而制六合

A.①③/④⑤⑥/②

B.①③⑥/④/②⑤

C.①③/④⑥/②⑤

D.①③⑥/④⑤/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作《师说》贻之五十步笑百步

B.其身也,则耻师焉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蒙故业,遗策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D.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劝学》一文紧扣“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B.海明威的小说被称为“电报体”,因为其语言简明,叙事张力大,留下的想像空间大。

C.鲁迅的小说风格素来沉郁悲凉,这源于他“掀掉铁屋子”“掀翻这人肉的筵宴”的创作目的。

D.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他和柳宗元在这次运动中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