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千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深情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注:以下四句诗是: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身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1.“‘木’在形象上的第三个艺术特征”一句中的“艺术特征”指什么?
2.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
3.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一点鉴赏。(不多于100字)
4.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庄、庾信、吴均都是南北朝诗人。 |
B.沈佺期、杜甫的诗中都用到过“木叶”这一概念。 |
C.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影响了历代诗人,他们从“木叶”这一意象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何翩翩”。 |
D.“木叶”与“树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
对下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的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A.“这”前的句子是个复杂单句,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中国古代诗人们”。 |
B.“中国古代诗歌”属兼语成分。 |
C.“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是个插说成分。 |
D.这个长句是个复句,“这”前是一层,后面是一层。 |
下面一段话中,补出漏掉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诗人在什么地方才用“木”字呢①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②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③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④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填入下面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诗人们________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________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③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________,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A.好像 凭借 排除 |
B.似乎 凭借 排斥 |
C.似乎 凭藉 排斥 |
D.好像 凭藉 排除 |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传诵 钟爱 需要 |
B.留传 洗炼 精彩 |
C.景况 概念 清园 |
D.干躁 察觉 缠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