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1.《窦娥冤》第三折一开场的环境描写,虽为简笔勾勒,却历来为读者称道。此文中②处...

1.《窦娥冤》第三折一开场的环境描写,虽为简笔勾勒,却历来为读者称道。此文中②处,作者认为用来造足“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的是(  )。

A.鼓、锣、拍板、笛等乐器

B.监斩官的上场

C.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

D.监斩官的上场,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鼓三通,锣三下

2.③处“中国戏曲的特点”是(  )。

A.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

B.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C.观众急于知道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

D.顺应观众的急切知道的心理

3.④处“用‘    ’三个字领起全曲”,这三个字是(  )。

A.没来由

B.犯王法

C.不提防

D.遭刑宪

4.⑤处“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为什么不讲究“句子成双”而会有“单句”产生?作者推测的几种可能是(  )。

A.行腔拉音,造成余音不绝的气势。

B.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以拖腔行吟代替了一句。

C.以音乐代替,以歌代言。

D.因为感情的蕴藉难以言传,而以音乐代替。

5.⑥处“这种现象”指(  )。

A.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有单句。  B.[正宫·端正好]正好只有五句。

C.诗词曲讲究偶句对称。  D.古曲谱大多数已经失传。

6.⑦处的“前一种现象”和“后一种现象”分别指(  )。

A.讲究偶句对称,句子成双;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常碰到单句。

B.以音乐代替;以歌代言的替代。

C.以拖腔行吟代替;以音乐代替。

D.以音乐代替;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

7.⑧处“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怨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的原因是(  )。

A.发音时声带颤动。

B.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

C.选用了言前韵,韵母是鼻韵母。

D.使用的先天韵,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

8.本文作者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窦娥冤》第三折的?(  )

A.一个角度,即具体分析[端正好]。

B.两个角度:一是悲剧气氛;一是艺术形式。

C.两个角度。第3自然段写了一个角度——从戏曲音乐的角度,分析关汉卿采用[正宫]乐调,便于表达惆怅和悲壮的声调和感情,为第三折打下了悲剧基础。

D.两个角度。第4自然段写了另一个角度——从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句数角度,分析[正宫·端正好]采用单句形式,采用“先天韵”,为第三折营造出悲剧氛围。

 

1.D 2.A 3.A 4.B、D 5.A 6.D 7.D 8.C、D 【解析】 1.(A制造开场的悲剧气氛,BC不完整) 2.(“这就顺应了”中的“这”,指代“窦娥也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质即“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可知) 3.(结合“没来由”的内涵及记忆解答) 4.(结合下文“这种现象是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产生的。或者是拖腔行吟代替了一句”“或者是因为感情的蕴藉难以言传,而以音乐代替”选择) 5.(⑥处“这种现象”指上文中“这是词曲才独有的现象”,即第⑤句所指) 6.(从“这种音乐替代与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不同”可知,⑦处的“前一种现象”和“后一种现象”分别指以音乐代替;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 7.(AB两项不完整,C项“选用了言前韵”错误。据语境可知,《窦娥冤》第三折正是选用了具有“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特点的“先天韵”,才把人带入到一个冤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 8.(从“这就从戏曲音乐的角度为第三折打下了悲剧的基础”可知,第3自然段写了一个角度——从戏曲音乐的角度;从“[正宫·端正好]这个曲调的字可以不拘泥于原谱而有所增减,而句却不能增减,只能是五句”, “又由于《窦娥冤》第三折的用韵,选用了元杂剧使用的《中原音韵》中的先天韵”,可知第4自然段写了另一个角度——从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句数角度,分析[正宫·端正好]采用单句形式,采用“先天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出划线词注释不准确的一项(    )

A.我披枷带锁赴法场刀餐:吃

B.只合把清浊分辨   只合:只应该

C.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昏迷

D.念窦娥葫芦提当罪葫芦:糊涂愆:罪过

 

查看答案

对划线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怎不将天地也(产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事)

③错(分辨、判断)贤愚(徒然)作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推荐)  ⑧官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我媳妇儿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查看答案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查看答案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