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央浼(miǎn)逋慢(bū)漂泊(bó)涸辙之鲋(hé) |
B.寒砧(zhēn)尺牍(dú)对称(chèn)逸兴遄飞(tuán) |
C.迤逦(yǐ)赍发(jī)傩送(nuó)锱铢必较(zhī) |
D.付梓(zǐ)毗邻(pí)下乘(chéng)臭名昭著(zhāo) |
《关汉卿》台词(节选)
叶和甫 刚才这个戏(指《窦娥冤》)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
关汉卿 也没有确定是哪个朝代,也许是汉朝的吧。你知道汉朝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东阿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
叶和甫 直到于公治狱,把这个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雨,对不对?事隔一千多年了,你还这么兴奋,不是太替古人担忧了吗?
关汉卿 可是这样的冤狱现在还在重复着哩。
叶和甫 哈,帘秀告诉我,你对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
关汉卿 对,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要为她不平的。
叶和甫 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不过别人尽管会议论去,你可千万别写。
1.《关汉卿》是现代剧作家 的作品,是 剧。
2.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了出剧中人叶和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
3.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窦娥冤》一剧的材料来源是什么?
答: 。
4.为什么“事隔一千多年了”关汉卿对汉朝东海孝妇的冤案还这么兴奋?
答: 。
1.《窦娥冤》第三折一开场的环境描写,虽为简笔勾勒,却历来为读者称道。此文中②处,作者认为用来造足“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的是( )。
A.鼓、锣、拍板、笛等乐器 |
B.监斩官的上场 |
C.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 |
D.监斩官的上场,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鼓三通,锣三下 |
2.③处“中国戏曲的特点”是( )。
A.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 |
B.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
C.观众急于知道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 |
D.顺应观众的急切知道的心理 |
3.④处“用‘ ’三个字领起全曲”,这三个字是( )。
A.没来由 |
B.犯王法 |
C.不提防 |
D.遭刑宪 |
4.⑤处“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为什么不讲究“句子成双”而会有“单句”产生?作者推测的几种可能是( )。
A.行腔拉音,造成余音不绝的气势。 |
B.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以拖腔行吟代替了一句。 |
C.以音乐代替,以歌代言。 |
D.因为感情的蕴藉难以言传,而以音乐代替。 |
5.⑥处“这种现象”指( )。
A.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有单句。 B.[正宫·端正好]正好只有五句。
C.诗词曲讲究偶句对称。 D.古曲谱大多数已经失传。
6.⑦处的“前一种现象”和“后一种现象”分别指( )。
A.讲究偶句对称,句子成双;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常碰到单句。 |
B.以音乐代替;以歌代言的替代。 |
C.以拖腔行吟代替;以音乐代替。 |
D.以音乐代替;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 |
7.⑧处“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怨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的原因是( )。
A.发音时声带颤动。 |
B.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 |
C.选用了言前韵,韵母是鼻韵母。 |
D.使用的先天韵,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 |
8.本文作者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窦娥冤》第三折的?( )
A.一个角度,即具体分析[端正好]。 |
B.两个角度:一是悲剧气氛;一是艺术形式。 |
C.两个角度。第3自然段写了一个角度——从戏曲音乐的角度,分析关汉卿采用[正宫]乐调,便于表达惆怅和悲壮的声调和感情,为第三折打下了悲剧基础。 |
D.两个角度。第4自然段写了另一个角度——从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句数角度,分析[正宫·端正好]采用单句形式,采用“先天韵”,为第三折营造出悲剧氛围。 |
选出划线词注释不准确的一项( )
A.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餐:吃 |
B.只合把清浊分辨 只合:只应该 |
C.人拥的我前合后偃偃:昏迷 |
D.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葫芦:糊涂愆:罪过 |
对划线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事)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我媳妇儿
A.①③⑤⑦ |
B.②④⑥⑧ |
C.②③⑤⑥ |
D.⑦⑧⑨⑩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