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末入蜀,未见知待 见:被 |
B.大王今若委质于魏 委质:归顺 |
C.身之衣食资仰于官 仰:仰望 |
D.唯器异姜维云 器异:敬重 |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芝“刚简”性格的一组是( )
①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②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 ③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④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⑤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⑥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袍鼓,则战争方始耳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③④⑥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芝年轻时未蒙重用,直到年过七十,才位至大将军,并被封为侯。 |
B.邓芝向诸葛亮献计,深得其赏识,并被派遣出使东吴,向孙权表示友好。 |
C.邓芝凭着卓异的政治远见,促使孙权断绝了与魏国的往来,与蜀国结盟联合。 |
D.邓芝赏罚分明,体恤士卒;个性刚强质朴,不掩饰感情,不能与众官和睦相处。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4分)
译文:
(2)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4分)
译文: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2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人类基因组研究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各自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的大部分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地取名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的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1.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即使“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研究工作仍然存在漏洞,某些基因被忽略不计。 |
B.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
C.人类的大部分DNA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这说明“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起源实际上也是很“卑微”的。 |
D.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虽然十分接近,但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
2.下列对“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 |
B.人与老鼠的基因极为相似,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就在于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 |
C.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 |
D.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正是生物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佐证。 |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科技发展到可以使我们填补上草图中的空白,所有重要的医学信息便随之“泄漏各自的秘密”,人类便真正成为了自由的人。 |
B.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但重要的是各自的改良和组合,从而产生了复杂的人。 |
C.由“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个基因既可能构成低等动物,也可能构成人类。 |
D.人体解剖学使人们从宏观上了解自己,人类基因组计划则将使人们从微观上也就是说从根本上了解自己。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此次渔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他只好又空手而归。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无论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请以“目标与现实”为题,结合自身经历或所见所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
①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②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
③ 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④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
⑤ 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物质。
答:
阅读下面两段对话,在横线上补写出合适的语句。(4分)
①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高傲地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
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回答:“ 。”
②周恩来是一位博学多谋、辩才杰出、富有幽默感的人。在长期对外交际中,周恩来以幽默一次次地巧解人意,化险为夷,深受众人的敬佩。
—次,他接见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 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叫马路。”对方又问:“总理阁下,在美国,人们都是抬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低着头走路呢?”他又微笑道:“
。” 寥寥数语,使对方哑口无言。
提取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概括达尔文的研究、成书过程。(4分)
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充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关键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