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的政策,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来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学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
B.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日渐形成它的特色。 |
C.汉朝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注重三纲五常之教和孝道之教,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
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和汉代相比趋向衰落,“九品中正”取士制度的影响,造成“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渗透。 |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三足鼎立的态势。 |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D.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所以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朝经学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和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的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小题。
清名
梁晓声
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
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串全篇。 |
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敬佩。 |
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
E.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
2.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填空(10分)
1._________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
2.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
3.鹤汀凫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冈峦之体势。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与崇阿。
5.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 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 风尘①何处期?
【注】①风尘:比喻战乱,戎事。
1.诗歌颈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诗人的心情集中体现在“悲”字上,首联与尾联是怎样表现“悲”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水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自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摘自《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
B.①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C.①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D.①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②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B.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 其孰能讥之乎 |
C.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 今以钟磐置水中 |
D.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大人故嫌迟 |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傅永有胆有识、智勇过人的一组是( )
①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③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④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人,遂大破之。
⑤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⑥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A.③⑤⑥ |
B.①②④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水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南齐入侵之敌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
B.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
C.解涡阳之同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利用伏击转败为胜。 |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前景
①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特别是在造成人员伤亡方面,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一半以上。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所以,地震预测成为世界各国公众关注的焦点,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②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10年)、短期(1日至数百日)。有时还将短期预测细分为短期(10日至数百日)和临震(1—10日以下)预测。
③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预测,特别是中、长期预测,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进展形成对照,短期与临震预测进展不大。多年来,地震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即任何一种可以在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且一旦出现必定发生大地震的异常现象,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④从1989年开始,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下属的地震预测分委员会,组织了专家小组对各国专家自己提名的“有意义的地震前兆”进行了两轮评审,在评审的37项中只有5项被通过认定,包括: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震前数月至数年的“预震”;强余震之前的地震“平静”;震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减少、水温下降;震前地下水上升反映的地壳形变。以上5项,即使被确认为“有意义的地震前兆”,也并不意味着即可以用于预报地震。例如,前震无疑是地震的前兆,但是如何识别前震,仍然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⑤那么,实现地震预测的科学途径是什么呢?
⑥(一)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在地震观测与研究方面,应努力变“被动观测”为“主动观测”,流动地震台网(台阵)与固定式的地震台网相配合以加密观测;不但利用天然地震震源,而且也运用人工震源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
⑦在地震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方面,应继续强化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探索范围。地震前兆涉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质、地球化学等众多的学科和广阔的领域。此外,另辟蹊径,提出新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探索新的前兆,应当予以提倡鼓励。20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进步,使得观测技术在分辨率、覆盖面、动态性等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高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术InSAR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用于探测地震前兆的“地震卫星”等)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多学科协同配合和相互渗透是寻找发现与可靠地确定地震前兆的有力手段。
⑧(二)坚持地震预测科学试验地震前兆出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可能与震源区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因地而异,即在不同地震危险区采取不同的“战略”,各有侧重地检验与发展不同的预测方法,不但在科学上是合理的,而且在财政上也是经济的。应汲取包括我国的地震预测实验场在内的世界各国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教训,特别要注意在一个地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就像1975年我国海城地震的经验性预报成功的经验不适用于1976年唐山地震一样。重视充分利用我国的地域优势,选准地区,通过地震预测试验场这样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在严格、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可用事先确定的可操作的准则予以检验的地震预测科学实验研究;多学科互相配合,加密观测,监测、研究、预测预报三者密切结合,坚持不懈,可望获得在不同构造环境下断层活动、地壳形变、地震前兆、地震活动性等十分有价值的资料,从而有助于增进对地震的了解,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⑨(三)系统性实施基础性、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针对地震预测面临的观测上的困难,应当系统地实施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在地震活动地区进行以探测震源区为目的的地震科学钻探;在断层带开挖探槽研究古地震;在实验室中进行岩石样品在高温高压下的破裂实验;利用计算机对地震过程做数值模拟等。
(选自《中国剪报》)
1.对“确定性的地震前兆”理解正确的一项:( )
A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震前数月至数年的“预震”;强余震前的地震“平静”。
B.任何一种可以在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且一旦出现必定发生大地震的异常现象。
C.震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减少、水温下降。
D.震前地下水上升反映的地壳形变。
2.下面各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主要是因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一半以上。 |
B.在不同地震危险区采取不同的“战略”,各有侧重地检验与发展不同的预测方法,这样既科学合理、又经济适用。 |
C.固定式的地震台网和利用天然地震震源探测属于“被动观测”,运用人工震源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为“主动观测”。 |
D.系统地实施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计划,有助于解决地震预测面临的观测上的困难。 |
3.根据原文信息,下面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前震是地震的前兆,如果能识别并确定前震,将可以预测地震。 |
B.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探索范围,运用高新技术,多学科协同配合和相互渗透,有利于寻找发现与可靠地确定地震前兆。 |
C.多学科互相配合,加密观测,监测、研究、预测预报三者密切结合,就可以获得对地震预测有价值的资料,从而攻克地震预测难关。 |
D.在严格、可控条件下,通过地震预测试验场进行地震预测科学实验研究,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的地域优势,选准地区进行实验研究,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