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 苇 ①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 苇

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的传说又可说成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②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受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做“最后”的口头传说。

③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

④透视年传说,首先面对的就是资料、史料特别匮乏的现实。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也就是说,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的,民俗学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这样看来,年传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口头传说”出身而自卑。

⑤以文字为中心的史料观,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这样看来,年传说真是命悬一线。史学家傅斯年在史料观上却别有见地,他认为“史学即史料学”,并特别看重包括口头传说在内的所谓直接的史料。顾炎武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就是搜求直接的史料以修订史文,阎若璩也是以实在地理来订定古记载。傅斯年对他们的做法都特别推崇,他认为“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花费真工夫,搜求真材料,这样才能做得出真学问。

⑥其实,传说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学家泰勒通过对前文明状态中南太平洋岛民历史记忆的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正如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说,不能单纯地把传说看成是神话故事,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素质、核心”。

⑦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有许多资料、史料就是由口头传说而来的,有价值的口头传说完全有资格变成资料、史料。据认为,《国语》的来源即是口说的史料,《左传》的一部分材料也来源于口头史料,还有战国诸子在其论说中所记的故事也多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也采纳了相当多的口头传说。即使是被奉为圭臬的《旧约》,在其成为经典以前,也只不过是流传于祭司、土师和民间的口头传说而已。所以,口头传说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⑧由此可见,作为口头状态的年传说,其在史料上的意义,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选自《年的三幅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A.过年牵动着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B.对于民俗学来说,重要的是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已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最重要的。

C.口头传说没有被纳入文字的视野,没有被文字收编,所以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

D.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主要依靠传说来完成,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

E.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2.根据文意,不列现象不属于“民俗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学者不仅从历代各种书籍中找出记载孟姜女的材料,还关注从民间收集的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歌谣、戏曲等等。

B.《红楼梦》中为贾宝玉出生后抓周,身上带护身符,订婚“吃茶”,结婚下聘,端午贴符、中秋赏菊等等的叙述。

C.研究“盛唐时期的广东”时,学者主要通过现存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去构建盛唐时期广东的发展状况与历史进程。

D.这里的苗族山寨前竖着一根柱子,上面挂着苗族人演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的面具。

3.作者为什么认为年的口头传说是“最后的”口头传说?(4分)

4.从全文看,传说有何价值?(4分)

 

1.C、D 2.C 3.(1)年的传说影响深远。(1分)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没有任何一个口头传说能与之相匹敌,“最后的”说的是难以超越。(1分) (2)年的传说不受重视。(1分)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资料匮乏,缺乏研究,“最后的”是说受忽视的程度之深。(1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每点须有概括与解说。 4.1)传说可以对民族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2)传说在文字出现之前,可以传承历史; (3)传说可以成为史料,帮助人们研究历史; (4)传说有其他资料不可替代的鲜活性和丰富性。 评分标准:答对1点给1分。 【解析】 1.A项与“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表达的意思一致。B项与“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意思吻合;C项把“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的假设处理成客观现实;D项与“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不同,但原文是“或多或少”而非“主要”;E项出自“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2.注意④段“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 C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已远离了现实生活,所以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3.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和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 这两句话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年的价值与现状。所以最后的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有价值,一种是被忽视。 4.仔细阅读第⑦段,可从影响与历史等方面来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陈情表》)

2.但以刘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4.         ,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水调歌头 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①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②,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③。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④枕卧江流。

注:①宋玉,战国辞赋家,自古文人悲秋之说始于其《九辩》。②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③瓯(ōu),杯子。④欹(qī),斜倚,斜靠。

1.此词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意象?(3分)

2.古人认为米芾这首中秋词不因袭前人,有创新。你认为“新”在哪里?(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③暴:突然,有突然兴起之意。

1.比较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羽其苗裔邪?  ②不谬哉!  ③分裂天下封王侯  ④尚不觉寤不自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羽)乘势起陇亩之中

B.(羽)身死东城

C.(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D.将军战河北

3.对这篇文章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D.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3分)

②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余骑使……跟从

B.入前为寿如果

C.以剑舞请允许我

D.蔽沛公 像鸟展开翅膀那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项王默不应

B.得复见将军此 因击沛公

C.籍何至此 常身翼蔽沛公

D.今者小人言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3分)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分)

 

查看答案

将下列各句排序成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诗词也是交际手段。

②一,不失身份;二,大家都可以参与;三,带有一些竞技性,有助于活跃气氛。

③能够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就是诗词。

④文人士大夫们搞社交活动,聊什么呢?

⑤最好的话题要符合以下的标准:

A.④①⑤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①④⑤②③

D.④⑤②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