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2.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3.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每句1分,每错一字扣1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寓焉      姑:暂且

2.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往往留宿于山上

D.一旦大风雷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喜游       蟹六跪二鳌

B.往往留宿山上而相泣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斤斧   王语暴好乐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        如是,孰能御之

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倘佯”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查看答案

课内句子翻译:(12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查看答案

默写(16分)

1.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                ,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3.既自以心为形役,                            ,知来者之可追。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           

8.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楞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8分)

扛着铁锹进城

刘亮程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就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几年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我不像有些新编辑,拿着报社的版样纸做练习,画坏一张又一张。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去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要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口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就这样,3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谝。

  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我并没有换鞋。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和世界。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是:劳动。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这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前不久,我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我还会把我的妻子女儿接进城市,她们不会在城市中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但会从我的劳动中感受到那片饱满的金黄色。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走时还一再嘱咐我: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我说:我扛着锨呢,怕啥。

(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1.作者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来看待城市,在作者眼里,城市有怎样的特点?(6分)

2.分析文章第二段中划线部分文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3.综观全文,分析文末“我扛着锨呢,怕啥”在文中的含义。(4分)

4.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本文题目颇有特色,作为农民典型形象的“扛着铁锹”与“进城”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映照。

B.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C.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含蓄地表现了依恋土地、思念故乡的感情。

D.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锹。在这里,“铁锹”已经成了一个象征物。

E.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语言也很有个性,与内容相得益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