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渴望苦难 马丽华 ①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渴望苦难

马丽华

①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居多。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得可怜。一冬一春是风季,狂风搅得黄尘铺天盖地,小草裸露着根部,甚至被席卷而去。季候风把牧人的日子给风干了;要是雨水不好,又将是满目焦土。夏天是黄金季节,贵在美好,更贵在短暂。草场青绿不过一个月,就渐渐黄枯。其间还时有雹灾光临。游牧的人们抗灾能力极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灾情。旧时代的西藏,逢到雪灾就人死畜亡。我在此采访中听藏族老人讲述得多了。翻阅西藏地方历史档案的灾异志,有关雪灾的记载也多。那记载是触目惊心的,常有“无一幸免”、“荡然无存”字样。半年前的一场大雪,不是一阵一阵下的,是一层一层铺的。三天三夜后,雪深达一米。听说唐古拉一线藏北地区大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蒙难。不见人间烟火,更像地球南北极。听说牧人的牛马大畜四处逃生,群羊啃吃帐篷,十几种名贵的野生动物,除石羊之外,非死即逃。只有乌鸦和狼高兴得发昏,它们啄牲畜的眼睛,争食羊子的尸体……

②山那边的重灾区多玛,正处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长江的源头。彼时,富庶美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何知道那大江怎样从劫难中出发!古往今来,洁白无瑕的冰雪如同美丽的尸衣,缠裹着藏北高原,几乎在每一个冬季! 

③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

④我读过一本译著中的一番话:科学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却没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事实上,人类的苦难何止于天灾,还有人祸;何止于人祸,还有个人难以言状的不幸。尤其是个人不幸,即使在未来高度发达了的理想社会里,也是忠实地伴随着人生!   

⑤由此,自古而今的仁人志士都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中国知识分子从屈原以来尽皆“哀民生之多艰”;中国之外的伯特兰·罗素也说过,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他说,那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说,爱情和知识把他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他们中反响、回荡。因为无助于人类,他说他感到痛苦。

⑥而这种痛苦无疑地充实了每个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或许也算一种生活于世的动力。

⑦这或许正是对于苦难所具特殊魅力的注解。

⑧在唐古拉山的千里雪风中,我感悟了藏北草原之于我的意义,理解了长久以来使我魂牵梦绕的、使我灵魂不得安宁的那种极端的心境和情绪的主旋律就是——渴望苦难。

⑨渴望苦难,就是渴望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一些,渴望风雪之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不幸联袂而至,病痛蜂拥而来,渴望历尽磨难的天涯孤旅,渴望艰苦卓绝的爱情经历,饥寒交迫,生离死别……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精神之果,不然就一败涂地,一落千丈,被误解,被冷落,被中伤。最后,是渴望轰轰烈烈或是默默无闻的献身。

⑩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

1.作者在第1段中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藏北高原的苦难的?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5分)

2.围绕“渴望苦难”这一中心,作者的思路是如何逐层展开的?(4分)

3.根据文中作者对苦难的描写和渴望,分析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5分)

4.本文多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展开论述,试从下列两例中选择一例,简要阐述文句含义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6分)

①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果。

②幻想扶摇长空来一番“逍遥游”,以展示垂天之翼。

 

1.①荒滩戈壁多,牧草矮小瘦弱。②冬春风季黄尘铺天盖地。③小草裸露,甚 至被席卷而去。④若雨水少,便是满目焦土。⑤草场青绿短暂。⑥夏季时有雹灾。⑦冬季雪灾人死畜亡。(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作者到了藏北,明白了藏北高原感召我的魅力是苦难(1分);由藏北的苦难联想到人类的苦难,理解了渴望苦难是自己内心的追求(1分);意识到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1分);我们虽没能到达山那边,但我寻求到了苦难的真实内涵,精神升华到更高的境界(1分)。 3.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苦难,那生命的光彩将会全部剥落,更无幸福可言,因为,苦难给人以清醒,给人以使命感,只有战胜了苦难,人生才会熠熠闪光,幸福才会飘然而至。 4.①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果。 ②幻想扶摇长空来一番“逍遥游”,以展示垂天之翼。 含义:①表达了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创造美好人生的愿望;②表现了追求绝对自由,展示超卓才能的幻想。(3分,基本意思对即可得分) 好处:化抽象的思想为具体形象,表达深入浅出,熟悉可感的形象可以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增添了文采和意趣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B。第一自然段是一个总分结构,或者说因果结构,果在前,因在后。第一句话总说藏北高原是“苦难”的,接下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苦难”的原因,也即是“苦难”的具体表现。把这些具体描写概括起来,就是答案。解答本题,关键在对这些“苦难”原因要有一个正确分类,后面部分听老人讲述以及翻看记载,都是为了证实雪灾人死畜亡的惨状。同时要依次概括,不要有遗漏。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首先是“到了藏北”,再是“在藏北”,最后是“虽没能到达山那边”,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作答时可以不分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有明确的提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而这个结论的得出,在前文有所记叙、议论,如:“而这种痛苦无疑地充实了每个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或许也算一种生活于世的动力。”“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精神之果,不然就一败涂地,一落千丈,被误解,被冷落,被中伤。”等等。能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出苦难的意义,意思接近、语言通顺流畅即可 4.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本题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实际上是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学评论,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具体,分析在理,行文做到“叙评析”相结合。这样考试的方法做到了阅读和写作的真正结合,兼顾了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3分,答出一个要点可得2分,答出两个得3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文句(12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1.看万山红遍         ;       ,     。     ,      万类霜天竞自由  

2.我身边飘过这女郎         ,远了  ,           走尽这雨巷。

3.软泥上的青荇           :           ,            

4.那榆阴下的一潭                     揉碎在浮藻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2分)

2.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2分)

3.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4分)

4.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19分,选择9分翻译10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夜而出   zhuì  B其乏困   gòng  C秦伯  yuè  D使杞子、孙、杨孙戍之  páng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答案

下列短语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征服沙漠  为沙漠所并吞 变成荒漠  非常荒凉

B.地中海沿岸 自然敌人之一 充足的水分 西方文明的摇篮

C.古代的传说主要作用狂风肆虐垦荒伐木

D.特别强烈空气干燥地势平坦风力很强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行径。

B.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够成为接班人的前提

C.他虽然已经超越了别人,那么,今后的任务就是超越自我。

D.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联盟制造的血腥暴行,是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