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押解/解数绯闻/蜚声噤声/情不自禁 |
B.炮烙/炮制回溯/朔风沮丧/含英咀华 |
C.单薄/薄暮赎罪/渎职赝品/义愤填膺 |
D.伺候/伺机诠释/拴住箴言/三缄其口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装璜震撼轻诺寡信蜗角虚名 |
B.奖掖盅惑寸草春晖叠床架屋 |
C.苍穹告罄初现端倪明正典刑 |
D.谄媚安详年高德劭黄梁美梦 |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荣膺彪柄随遇而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B.僵绳演绎养虎遗患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C.款识文身雍荣华贵盛名天下,其实难副 |
D.殒落凑合声名雀起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勘误纰漏舍身取义虚与委蛇 |
B.脉搏装潢掐头去尾信口辞黄 |
C.潋滟发酵弥除成见优哉游哉 |
D.部属聒噪耳题面命铤而走险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造诣/逃逸砧板/粘贴落枕/落花流水 |
B.滋润/蕴藉迁徙/歼灭角色/群雄角逐 |
C.缜密/瞠目栈道/饯行边塞/闭目塞听 |
D.熨帖/驭车谩骂/幔帐中肯/中流砥柱 |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读书养气
李建永
⑴人究竟为什么读书?或者换一个角度设问,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⑵童年时的读书,说不出个什么“为”来,无来由地爱书,喜欢读书。
⑶生在穷乡僻壤,没有多少书可读,就愈觉得书之宝贵了。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此时的读书,真是再确切不过了。半拉子的“小人书”,没头没尾的古今小说和话本,见着就读,反复地读。饥不择食,什么“三六九日王登殿,文武人臣摆两边,一旁闪出个白虎官。这白虎官,开了言:十八投唐二十三,保你唐主整五年……”之类的破旧书,在今天的小朋友们看来,是些什么东西!然而在当时,它之于我,简直就是奇书美文、精神大餐了!
⑷读书,使我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色彩斑斓。
⑸书给了我闯荡世界的动力和勇气。
⑹转眼年届不惑。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但是“野孩子”的脾性未改,喜欢读书的“积习”亦未改——恐怕今生今世也改不掉了。
⑺只是在读书之余,脑子里不时地冒出“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⑻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⑼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趣味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⑽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11)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摘自《北京日报》2001年7月29日有删节)
1.作者在第⑴段说:“人究竟为什么读书?或者换一个角度设问,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后文有几处与之相呼应,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第 段中的 。
2.第⑶自然段中用“半拉子”来修饰“小人书”,用“没头没尾”来修饰“古今小说和话本”,强调书的 ;又用“奇书美文、精神大餐”形容读书的感受。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 。
3.第(4)(5)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A.第(4)段承上,读书给我快乐;第(5)段启下,读书增长勇气和力量。 |
B.第(4)(5)两段领起下文:读书作用很大。 |
C.第(4)(5)两段收束上文:童年读书,受益匪浅。 |
D.第(4)(5)两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
4.第(8)自然段“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这一比喻句的含义是:
A.读书非常重要,不可缺少。 |
B.我们能够从书中摄取多种营养。 |
C.读书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
D.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 |
5.请将第(8)自然段划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要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 ,其要点为: 。
第二部分从 至段尾,其要点为: 。
6.第十自然段划线的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证明的观点是:
。
7.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引用庄子的《逍遥游》,有什么作用?“斯须九重真龙出”中的“九重真龙”是什么意思?
答:
8.“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这一句分别用潮水、大海、泉水、波澜四个形象来比喻韩愈、苏轼、柳宗元、欧阳修四位文学大家的散文中的文气或风格。试就其中的一位,结合曾学过的文章,简要谈谈你对这个作家的“文气”或风格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