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18分) 河流的秘密 苏 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现代文阅读(18分)

河流的秘密

苏 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河边的居民们发现深秋的河流水位很高,雨水的大量注入使河水显示出新鲜和清澈的外貌。秋天的河流与岸边的树木做反向运动,树木在秋风中枯黄了,落叶了,而河流显得容光焕发,朝气蓬勃。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感到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对这个世界的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没有人比水更幸运。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惰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有删节)

1.作者说“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根据文章第②段,说出河流不可轻侮的三条理由。(6分)

2.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在作者眼中这条河流具有怎样的心灵特征?作者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4分)

3.简要阐释“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以探求河流的秘密为线索,采用人格化的写法,告诉我们其实河流也与人一样,有感情,有秘密,有追求,有信仰。

B.作者把“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比作“一盏渔灯”,意在说明具有这样心灵的人也许能够探索到河流的心灵。

C.作者通过对家乡一条小河的描述,说明自然必须得到尊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D.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主要为了通过鱼的遭遇揭示河流的秘密: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都是污染造成的。

E.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深刻丰富,能引发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让读者回味无穷。

 

1.①有力量(速度、热情),让人感到震撼。②自由的、不可束缚的。③有坚定的信仰。 2.第一问:(1)忧郁,压抑,不快乐,自暴自弃,发牢骚(只要答到一点就算对);(2)拒绝自己的责任和道义:(3)拒绝人类的窥探(探索、探求也可)(3分);(答对一点得1分)。 第二问:强调河流受到人们的损害,与我们的敌意和隔阂日益加剧,我们无法探索河流的心灵。(1分) 3.河流的心灵是不可捉摸的,无论用什么手段方法都不能真正的把握(2分);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必须尊重河流。(2分) 4.BD 【解析】 1.结合“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感到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 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没有人比水更幸运”概括。 2.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理解本句的关键是“河流的心灵”,分条概括后再答用意。 3.理解此句的关键词“无法打捞”,再谈出作用,告诉人们必须尊重河流。 4.B项从文意看河流的心灵是无法探索的。D项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和污染关系不大,而是和河流的心灵有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为了防止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不再发生,国家发改委对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处以200万元的经济处罚。

B.新华中学尖尖角文学社自从发出建设校园文化的呼吁以后,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各种文艺活动就在校园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C.2011年12月13日,在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的集会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的部分代表撞响了和平大钟。

D.河北籍作家苏叔阳获“2011中华文化人物”奖,他的《中国读本》在全世界发行了一千多万册,被西方社会视为了解中国的必读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台湾作家九把刀所说的“希望30年后能够和金庸并驾齐驱”被一些媒体解读为“干掉金庸”,很多人批评他哗众取宠

B.在NBA停摆期间,美国一些球星面对国外某些俱乐部开出的高额薪金铤而走险,到欧洲、亚洲的某些球队签约赚钱。

C.尽管国人没有寄予太大期望,然而中国女排却给了国人一个惊喜,每场战役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各方面都展现了强队本色。

D.中国的“日本研究”队伍大幅萎缩,无独有偶,美国也有类似现象,美国人的“我们对日本没有兴趣”使日本人十分伤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         ——记沙漠学家朱震达教授

冯锦川

今年56岁的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已经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

1952年,朱震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随后,他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进修深造。在前苏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几乎跑遍了前苏联中亚辽阔的沙漠地区,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为他日后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院属治沙队,主要对北方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进行综合考察。朱震达被选入这支队伍并任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类型相当复杂,环境十分艰苦,它历来被描绘成“死亡之海”。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他下决心要闯一闯,目的是要揭开“死亡之海”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与规律,以事实来澄清和纠正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沙漠化,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关系到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1977年8月,朱震达出席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回国后他根据我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场、农田。因此,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但是,在当时,“沙漠化”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朱震达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经过10年的研究试验,他认为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给朱震达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一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的朱震达,主张“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1978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他先后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朱震达在再次出任沙漠研究所所长时说:“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同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选自《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有删改)

1.对这篇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可见“初生牛犊不畏虎”,年轻就是科学研究的资本。

B.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是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

C.在“沙漠化”这一概念已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时,朱震达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

D.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为朱震达“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主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E.朱震达认为土地沙漠化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3.文章主要介绍了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作出的哪些贡献?请分条列举。(6分)

4.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像沙漠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请你就“技术”、“勇气”、“奉献”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既窈窕以寻壑,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3.                    ,定乎内外之外,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

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