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香港海洋公园游人众多,工作人员尽力维持,但插队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香港海洋公园游人众多,工作人员尽力维持,但插队的还是越来越多。为避免纠纷,公园特设警示牌,对“插队”作出书面定义:超越前面客人轮候之位置;离开后欲返回轮候之位置;替未进入排队区之人士占据位置。请遵守秩序排队轮候乘坐登山缆车。并明文规定,如有违者,将被要求离开公园,不予退款!此举收效甚佳。

胡适先生说:“一个民族和族群,总是提倡道德而不注重规则的话,这个民族是会道德沦丧的。”那么,道德的力量有多强?规则的面孔有多冷?你爱道德,还是规则?

请以“道德和规则”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略 【解析】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 行为规则要有助于一种秩序的型构,必须满足下述两个条件: 第一,个人遵守这些规则; 第二,个人运用这些规则去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而这些个人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则是那些确立这些规则或有权修正这些规则的人所不知道的。 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范文: 规则与道德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发?请简要阐述。(130字左右)(6分)

骄傲的鹿        列夫?托尔斯泰

一只鹿到小河边来饮水,他低头看到了河水中自己的倒影。鹿对自己两只又大又粗、枝杈美丽的角非常满意,可他看了看自己的四条腿,说:“只是我的腿不太漂亮,又细又弱。”

突然,一只狮子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朝鹿扑了过去。鹿撒腿就往一大片空地跑了过去,狮子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可他刚一拐进林子,头就被树枝给挂住了,狮子追上来逮住了他。弥留之际,鹿说:“我是个地道的傻瓜!我以为丑陋软弱的,却救了我;而我引以为自豪的,却断送了我的性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2008年8月18日中午,北京奥运会110米栏比赛。刘翔因伤退赛,留给国人一个孤独落寞无奈的背影。2012年,伦敦奥运会,刘翔在踢倒了第一个栏架后摔倒,再次因伤退出比赛,最后以一种几近悲壮的方式———单脚跳完全程完成了自己的奥运之旅。   材料二   1994年第17届冬奥会,叶乔波为中国代表队夺得冬奥会上的首枚铜牌。在赛后的手术中,医生惊讶地发现她左膝盖的两侧韧带和髌骨早已断裂,腔内有8块游离的碎骨,骨骼的相交处呈锯齿状。“叶乔波精神”一度被广泛宣传,叶乔波成了英雄,成了诠释“中国精神”的形象代表。但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甚至不少人还担心她“永远都站不起来了”。 

结合两段材料,谈谈你对“坚持”与“放弃”的看法。(130字左右。)(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窗外人生            王呈伟

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清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文章的第一小节为什么从“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2.“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请从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6分)

3.人为什么要有凭窗向外看的勇气?结合文章阐明理由。 (4分)

4.临窗极目,“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结合文章,概括唐人、宋人、清人的 “窗外”天地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特点。你最欣赏怎样的人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蜀   绣

蜀绣是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地方刺绣,过去散布在成都市天回镇、苏坡桥一带的农村,又名“川绣”。

关于蜀绣的记载,最早见于汉文学家杨雄的《蜀都赋》和《绣补》对蜀绣的咏颂。另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当时蜀中刺绣就已经闻名于世,常璩甚至把蜀绣与当时著名的丝织品蜀锦并列,视其为蜀中名产。四川省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植桑养蚕,所以蚕丝业甚为发达,织出的丝绸也比较厚重结实。蜀绣中的实用品多以本地产的红、绿等色绸缎和本地自制的重彩色散线作为主要原料。由于选料、用线、制作都十分认真、精细,因此绣品以结实耐用而闻名。蜀绣的构图简练,虚实适宜,花纹较集中,风格古朴自然,富有民间特色,绣品的底部留白处较多,因此有“花清地白”之称。蜀绣在清道光年间已形成专业化的生产规模,当时成都市内有许多专营刺绣的绣花铺,在川西农村也可以看到“家家女红,户户针工”的景象。

清中期以后,蜀绣的技艺在当地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参照苏绣章法,吸收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形成蜀绣的独特风格,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种之一,其产品远销山西、陕西、青海和甘肃等省区。

蜀绣也分为欣赏性绣品和实用性绣品两大类。蜀绣的艺术欣赏品多为条屏和座屏等,其内容多表现花草鱼鸟,如《黄莺翠柳》《平沙落雁》等,似工笔花鸟画,极富诗情画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蜀绣的题材还来源于民间吉庆诗句,有明确的吉祥寓意和浓郁的喜庆色彩,也是民间朴素情感的体现。蜀绣除艺术欣赏外,更多地应用于生活日用方面,如被面、枕套、帐帘、花边、嫁衣、裙子、鞋帽等的装饰上。

蜀绣针法极其丰富,除参照苏绣章法以套针为主外,还有拧针、晕针、纱针、盖针、旋流针、编制针等多种蜀地独特的绣法。绣品的用针是短针细腻,针脚工整,粗细丝线兼用,线片齐平光亮,分色丝缕清楚,针迹紧密柔和,花纹边缘处针脚齐整。蜀绣的色彩典雅鲜明,常用光影表现物象,形象生动鲜活,用线工整厚重,独具淳朴民风。

1.下列关于蜀绣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蜀绣也叫川绣、蜀锦,它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B.蜀绣中的条屏和座屏等,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C.蜀绣在清道光年间已形成专业化的生产规模,蜀绣的独特风格由此形成。

D.蜀绣的针法有套针、拧针、晕针、旋流针、编制针等多种蜀地独特的绣法。

2.从全文看,以下不属于蜀绣闻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道光年间已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规模。

B.在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参照苏绣章法,吸收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

C.针法丰富,用针讲究,色彩典雅,用线工整厚重。

D.四川省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植桑养蚕,蚕丝业很发达。

3.从全文看,蜀绣有哪些特点?(4分)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篇文言文,然后答题。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 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 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诧(chà,夸耀)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候,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 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名由此显,结于汉。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 :“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直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僭:侮蔑

B.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望:埋怨

C.即欲以诧鄙县鄙:边远的地区

D.其后安国坐法抵罪坐:触犯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

B.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

C.甲曰:“然即溺之”。

D.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灰独不复然乎——死灰难道不再燃烧了吗?

B.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田甲不任官职,我就灭掉你的家庭。

C.智足以当世取合——才智足够在政坛上适应形势。

D.唯天子以为国器——希望天子让他担任国家重要职务。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说明韩安国才略的一组是(  )

①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  ②何梁王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

③死灰独不复然乎   ④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⑤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孝王和景帝是同胞兄弟,由于倍受窦太后喜爱,就私自设置丞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并且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几乎招惹祸患。

B.由韩安国话可知,梁孝王在七国叛乱时,派军队打退叛军,为阻止叛军西进,保卫太后和皇上立下功勋。

C.韩安国明于整理,善于剖断,终于通过大长公主和太后,化解了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的矛盾。

D.选文中着重肯定了韩安国有谋略、有才智、为人宽厚、能力国举贤等优点,也提到了他的缺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