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都去上“去恶习研修班”。数年过后...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都去上“去恶习研修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行动比知识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看寓言故事写寓意,首先要看懂故事,然后从中概括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寓言说的是螃蟹、猫头鹰和蝙蝠都上了“去恶习研修班”,但只学习还是没有用,还要通过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是学习没有用,如果不用行动表现出来,等于没有学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①东阳徐生:即徐无党,欧阳修的学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为圣贤者              所以:……的原因

B.今之学者                  学者:读书人

C.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稍微

D.如水涌而山出              山出:从山间涌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鸟兽为物                B.而为死

于事                      又有能有不能也

C.虽死不朽                D.忽焉以死

能不朽存也                  三同归于泯灭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所以不朽,并将“修之于身”放在最高位置,“见之于言”放在第三,明显流露出了重道轻文的思想。

B.本文第三段认为立言“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于此可见,文章难工,传世尤其不易,这是自古以来文章之士的悲哀,作者借此警示徐无党,同时以自警。

C.文章通过比较法层层筛选,一步一步推出中心,首先则拿“施事”与“见言”比较,再拿“施事”、“见言”与“修身”比较,从而突出修身为首要之道。

D.本文题旨深刻,表达显露,愤语遍布全篇,愤愤之气溢于笔端,但是对学生徐无党却是爱深言切,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宗师风范。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译文:                                                                   

(2)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译文:                                                                    

(3)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1.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其渐之滫(渐渐)             B.形乎动静(体现)                                  

C.    教使之然而(这样)           D.不临深谷(靠近)

2.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3.给甲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B.假舟楫,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C.知明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