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游:游学

B.因上章请行粟补官之令纳:上交

C.民持钞出籴,稍即不用昏:模糊不清

D.夜则闭户,张灯读窃:盗窃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3分) (    )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③彼皆    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1.D 2.B 3.A 4.(1)答案: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2)答案: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答本题时可假设这些重点实词的意义都是对的,一一代入原句,窃应译为偷偷地。 2.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一要读懂文意,结合 文意判断,二要用排除法,排除干扰项,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题时仔细阅读原文并把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对“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关键词为:(1)既译为既然,也就是已经的意思。译时可不必直译。就本意为接近,接近道路,所以可意译为上道。赈即赈济灾民。(2)四月指四个月,此处省略了量词。夜名词做状语,意为晚上。怠译为懈怠。翻译好了关键点,句意要通畅,因其在整翻译中占到了2分。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

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树有根,才能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花有根,才能经冬历夏,年年花落花开。那么在我们生存的这片大地下,也埋藏了许多深深地根,跨过世纪,穿越秋冬,永不变迁,因为这根深深地扎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 文体特征明显。 

 

查看答案

仿照示例的句式和修辞,在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分别写出一句话。(6分)

示例  吹捧:吹捧是绚丽的肥皂泡,无限的膨胀,总会化成飞沫。

批评   挫折   逆境   贿赂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央视《面对面》记者在对他专访时问道:“你幸福吗?”莫言回答道:“不知道。”记者继续追问:“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莫言称:“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心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我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首得诺奖,莫言已被捧到了神一样的高度,然而记者的提问却没有得到“回复”,莫言无比真诚地阐释了自己为难的原因——一直不觉得有多幸福,但在别人眼里恐怕不得不幸福。可见,观察幸福起码有两个角度:1)                    。显然,前者才是最真实的答案,也较后者重要得多。其实,人人皆有苦恼和焦虑,幸福 (2)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初见黄君是在她们单位上,那是一个大眼睛顾盼生辉、长头发、扬止有仪的女孩。

B.把鸟粪做成的粉末掺在护肤品中,涂到脸上,这一做法听起来古怪可笑,甚至有点不拘一格,反而刺激了现代人的好奇心。

C.想那梅雨时节,闺中小姐也曾百无聊奈,庸懒地依在这里,看雨打芭蕉,晚晴独照,叹年华似水,如花美眷,将心事婉转成琴声一曲。

D.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座沉寂了许多年的边陲小城,一到夜晚也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呈现一派繁华景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